建筑师的微旅行:以家为中心,半径三千米的城市观察
作者: 朱文瀚
我出生在苏北的一座小城,从城南走到城北只需20分钟。在那里,步行可以解决绝大多数的出行问题,自行车是极实用的交通工具。
或许是因为这样的童年经历,我不太适应大城市的生活。矛盾的是,现在我生活在上海——中国超大的城市之一。
如果把我小时候居住的城市叠放在上海的地图上,可能只有三五个街区那么大。刚来上海的时候,我特别不习惯。为了见朋友,有时我要坐一个多小时地铁,穿越半个城市,这个过程让我难以忍受。坐公交车会好一些,可以看到车窗外流动的风景,但碰到不巧的时候,会因为堵车等待很久。
过了最初的新奇阶段,我对城市内的远途活动开始变得缺乏兴趣,活动半径也逐渐缩短到以家为中心的三千米范围内。这个圆囊括了我的上班地点和常去的菜市场、咖啡厅、商场、超市、公园、运动场地。对这三千米的深入观察,让我对这座城市有了新的理解。
这一切是从地名开始的。我生活在上海的康健新村街道,过去它属于“漕河泾”。漕河泾是一个古镇,起初周边都是农田。从名字就能看出来,这里因河道运输而兴起。我上班的地方毗邻“习勤路”,这一路名其实有些突兀。上海的道路常常以省、市命名,比如桂林路、柳州路、江苏路。中国显然没有一个地方叫“习勤”。我查了一些资料后,才了解到“习勤路”得名于民国时这里的一个机构——“游民习勤所”。这是一个类似于收容劳改的机构。后来机构没了,这块地上盖了小区,但地名保留了下来。
更有意思的是,这个“游民习勤所”对面是一个八边形的大商场。商场上是高高的塔楼,让整个商场看起来像是八卦阵。我在查阅资料的时候得知,这里曾是江苏省第二监狱的旧址。那所监狱就是一个巨大的八角形建筑,新盖的商场延续了之前的形状,也算是对历史的呼应。从“江苏省第二监狱”这个名字可知,上海曾经只是江苏的一个县城。
从地名上确实可以了解城市的变迁,但城市的发展会留下更多的痕迹。从我家往南走,步行一千米左右便是上海南站,这里曾是上海最繁忙的铁路枢纽之一。与上海南站一路之隔的柳州路上,开满了各式各样的小吃店与夜宵店。平日里来来回回,并不会细想这些店为什么会扎堆开在这里。后来与邻居闲聊,才知道这也有历史渊源。
外地人来上海讨生活,早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就很盛行。那时找工作比现在更难,在陌生城市立足更不容易,很多人初来上海都要先找亲戚投靠。那时的人出了火车站要先找地方吃饭,再去投靠亲戚,只为了在这件事上少麻烦别人一下,多留几分体面。柳州路上的小吃一条街就这样红火起来了。
进一步认识这条街,是在2022年的夏天。在那个号称“史上最热的夏天”,我临时起意,在美团App上注册,当了2个月的外卖员。每天下班后,我会送2—4个小时外卖,多的时候十几单,少的时候就五六单。我只接离家近的单子,骑着自行车送,每次只送一单,挂在车把上。没想到,我在这个过程中更深入地了解了自己所居住的这片区域。
小摊和小店是构成一座城市的重要因素。作为建筑师,我过去对此只有初步的认识,一直没有尝试深入观察过。在2022年,中国个体工商户的注册数量超过了1个亿。对城市而言,这些小摊和小店塞满了城市的缝隙。
送外卖的时候,我认识了很多朋友,有的是外卖员,有的是店主和摊主。他们的故事构成了这座城市的另一面。
柳州路的小吃一条街从2015年后开始全面向外卖转型。这时候的上海仍旧在吸纳着大量的外来人口,但这些人口的落脚点悄悄发生了改变。虹桥火车站成了更重要的枢纽,上海南站的吞吐量开始变得不值一提。同时,现代化的设施和服务,让人们不用出高铁站就可以坐地铁前往城市的各个角落。
柳州路街边小店的迭代变得越来越快。其中最为明显的变化,是店面的面积正在被压缩。很多原本有堂食空间的小店开始放弃线下,主营外卖业务,这样一来,店铺对外只需要一个小小的出餐口就可以了。于是,小店内部的设计变得非常紧凑,常常是围绕一个或几个操作员展开。从制作到打包全过程,这些操作员几乎不用挪身,原本面向食客的空间被巨大的取餐台取代。
读到这里,你可能会想:既然如此,这些小店似乎也不需要开在街面上了。事实正是如此。
在上海,开始出现一种神奇的空间,我称之为“外卖联合体”。这些极限压缩成本的小店,会抱团开在一些几乎没有人流量的大排档里,或是直接挤在商业综合体背后的辅助用房里。这些地方租金更便宜,可以让他们的产品在外卖平台上定价更低。这些城市中的缝隙,我只有在成为外卖员之后,才有机会挤进去一探究竟。
2个月的外卖员体验中,我骑着自行车在这一片不大的街区中穿梭。起点是城市缝隙中的小店,终点是千家万户。这样的过程能让我直观地感受到一座城市是怎么运转的。
当我作为一名建筑师了解城市的时候,它是一张大大的地图,被挂在墙上。图上的城市空间被道路分割成一块一块。我们这些建筑师赋予它们不同的功能。城市也确实是依据这种规划和设计铺展的,这是设计的力量。
但从另一个层面来看,城市是无数个体的集合。每个人在面对城市的时候,都能感受到自己的渺小。但正是一个个鲜活个体的生活,构成了城市的丰富性。这种丰富性是没有办法被设计出来的。建筑师可以规划道路、设计商场和店铺、引导商业区和居住区的比例,但是无法设计出城市中的每一处细节和扰动,没办法设计每一个家庭的悲欢离合。在这时,感知比控制更重要。
单单是走在街道上,就可以感知到无数的信息。一条街道是热闹还是冷清,是宜人还是凋敝,并不是被一些指标所框定的。即便是很熟练的建筑师,在面对具体的设计时,还是要依赖于感受。敏锐是做好设计的重要前提。
这种对城市的敏锐可以帮我很多忙,比如在陌生的城市迅速建立起一套生活秩序。即便是旅游,伸出触角去感知一座城市也是必要的。你会选择直奔景点,还是会选择通过一个半径为三千米的圆认知城市呢?我会选择后者。
在旅游时,我不排斥每座城市都有的商场和便利店。便利店里从没听过名字的饮料、冰柜里没见过的雪糕牌子,还有学校门口似曾相识但又很陌生的小零食……这些才是当地人生活最直接的体现,它们构成了一座城市真实的生活。记得第一次去昆明的时候,我没有去景点,只是在市区订了一家青年旅舍。以住处为中心,我用双脚画出一个半径三千米的圆。单单是逛菜市场,就花掉了我半天的时间。有什么比餐桌上的新鲜食物更能帮助你了解一座城市的呢?第一次去太原的时候,在一所小学门口吃到了令我惊艳的“上帝炸鸡”,后来与太原的朋友聊起,知道那是独属于他们的童年记忆。
如果要我说有什么探索城市和建筑的捷径的话,那就是去生活。人类建造起坚固的建筑,把自己的居所层叠垒造成巨大的城市,似乎是希望给自己的生活赋予某种超然的属性,以挣脱尘世的束缚。但想要去认识这些石头垒就的建筑,还是得从生活出发。无论是我们居住的城市,还是旅游目的地,都是生活的一个角落。对生活的敏锐和热爱可以帮助我们凑近观看这一切。从端上餐桌的一餐饭,到街区里一道半掩的门,都是“生活中的另一种可能”在向你招手。如果你有足够的好奇心,这些都可以成为探索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