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影音:在路上
《上海文学散步》 /作者:蒋 俭
这是文气孕育的上海,一群文化名人曾经在此振臂论时事,提笔兴国文,新鲜的油墨味道泛开,流淌出一条条中国文学的脉络:北外滩上,郁达夫流连在《春风沉醉的晚上》;复兴中路上,《围城》犀利的幽默破纸而出;愚园路上,茅盾开启《子夜》的序幕……从人文地理的视角出发,重走一座城市,像捡拾散落的珍珠一样串起过去的故事,街巷墙头那些故人徘徊的倩影,正在拉开一场非同凡响的城市徒步的序幕。
《单读30:去公园和野外》 /主编:吴 琦
当我们实践“公园20分钟理论”,将身体与大地连接在一起时,前所未有的悸动将带每个人找回最原始蓬勃的生命力——从我们的自然母亲身上。这本自然文学派作品的合集或许能够让你重新燃起深入野外的欲望。去了解沼泽被人类世界侵染的变迁历史,从水蛭身上找寻气象变化的证据,或是在偌大的颐和园里摸索一棵过去相遇过的柳树……不需要设定太多目的,在延展的自然空间里,让身体彻底解放!
《地址的故事》 /作者:[美]戴尔德丽·马斯克
写在门扉上的地址,不应该只是邮递员、城市规划专员或社会学家关心的事。街道名称的背后,关乎生活于此的人们的阶级认同与身份编码。这本书将揭开如血管一般交错纵横又值得重视的街道历史,让它们的名称不再只是一个定位的工具。命名的背后,有政治的博弈和经济的运行,影响的不仅仅是迷路寻踪的人们,更是生活在其中的我们。闲暇时,不妨去看看家附近的街道名称吧!它们背后的故事,或许会给你带来意外收获。
《漫游女子》 /作者:[法]劳伦·埃尔金
女性上街,尤其是在夜晚上街,直到今天似乎都不是全然自由的事,更何况在以前。跃入不同的历史时期,跟随女性漫游者的脚步,我们进入了一场人与城市、女性与公共空间关系的探讨。一路经过弗吉尼亚·伍尔夫的伦敦、乔治·桑与阿涅斯·瓦尔达的巴黎、索菲·卡尔的威尼斯、玛莎·盖尔霍恩的战地前线……我们看到的漫游女子,是“坚定又机敏的独立个体,敏锐地应和着城市的创造潜力,以及一次美妙漫游释放出来的可能性”。
《何不秉烛游》 /导演:王圣志
褪去白日的喧嚣与嘈杂,上海的弄堂,北京的什刹海,长沙的山,都因夜色朦胧而呈现出异质的色彩。化身“夜游神”,许知远、高圆圆、老狼等6位嘉宾以夜间漫步的形式,漫无目的地游走在建筑之间,随心地与路人搭话。吃、喝、跳舞、刮彩票,或者只是静静地驻足,听一首街头艺人的歌。夜游带着一种更为平和稳健的力量,将日光下被隐藏的心绪褶皱一一摊开,映照出一座城市的秘密纹理。
《约翰·威尔逊的十万个怎么做》 /导演:[美]约翰·威尔逊
走上街头,即使只是为学习“如何搭建脚手架”这样莫名其妙的理由。这或许是对纽约最没有野心又最有野心的一部作品,导演无意于擘画这座现代都市里的庞大叙事,而是将镜头放大、放大、再放大,聚焦在每一张小心翼翼的脸上。他以自言自语的形式记录下零零散散的街头漫步素材,以一种巧妙的幽默感将它们重新拼接,实现对都市的解构。在他的镜头下,遍地鸡毛中仍然有无数小事令人会心一笑。角落里,不断有新故事在发芽。
《爱在黎明破晓前》 /导演:[美]理查德·林克莱特
火车上的相谈甚欢,让初次邂逅的美国青年杰西与法国女生赛琳娜决定继续一同游览维也纳。从音像店、游乐园再到酒吧与河边,他们流连于小城的旖旎;步伐交错、眼神试探、思想交流,两颗年轻的心灵在悠游中一点点贴近。即使这段短暂的相遇注定如朝雾一般终结于太阳升起的时刻,但在告别以后,一同走过的足迹与沿途洒落的漫谈将在他们心中泛起恒久的涟漪。
《菊次郎的夏天》 /导演:[日]北野武
带着对母亲摇摇欲坠的幻想,懵懂男孩跟着痞子大叔开启了千里寻亲的旅途。拥有一个不靠谱旅伴的后果,就是在旅途伊始输掉所有路费,也注定这一路无法循规蹈矩地在交通工具中辗转。穿过夏日耀眼的绿色,穿过聒噪的青蛙与蔚蓝的海,穿过弥漫的草香与静谧的夜空,少年走过了一个漫长而无厘头的夏天。他没有实现与思念已久的母亲团聚的目标,但在此刻,旅途的终点已经不再是意义所在。
《环形散步》 /主播:冻豆豆、海带丝
阳台、卧室、电梯、洗衣房、地铁站,与琐碎生活联系在一起的庸常空间似乎已经完全泯灭了魅力,只剩下必要的实用价值。作为设计行业的打工人,两位主播每期从一个空间场所发散,闲谈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人类观察、城市探索、设计思考、生活艺术、居家指南等。她们从罗密欧与朱丽叶开始讨论阳台身上的浪漫色彩,看见厨房里空间布局的合理与情感流动的悄然,通过审视早已习以为常的生活场景,唤醒我们对赖以生存的空间及日复一日的生活的敏锐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