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闲大咖:陌生的国度,偶遇的人,一朵花,一只猫,美好处处都在

休闲大咖:陌生的国度,偶遇的人,一朵花,一只猫,美好处处都在0

问=中学生天地

马=马惠娣

休闲竟然也能成为一门学科?尽管这在国内仍是一个冷门专业,但休闲这门学问,却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

联系到国内休闲学的开拓者马惠娣老师时,她看到小编的微信个人签名写的是“我们迎来了无数的主义,直到我们彻底没有了主意”,便回复我:“让你再迎接一个主义——休闲主义,你便有了主意。”

这也是马老师的人生状态:“休闲在我的身心中占有很重的分量,是我做人、做事、做学问,以及心性、情性的源头活水。”如何从微旅行走向真正的休闲,听听休闲大咖是怎么说的!

问:您能否用通俗的语言,向同学们介绍一下什么是休闲学?

马:休闲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学问。第一,中国圣贤认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开始人的修养。古希腊圣贤将休闲视为摇篮,培养人的科学、哲学、艺术、信仰的气质。第二,休闲与所有人都有关系,是与衣食住行并行的生存要素。只要你是人,就需要休闲。第三,休闲涵盖了生命的全周期,从出生到死亡,都离不开休闲的滋养。第四,休闲与劳作(学习)是一枚硬币的两面,它们互为依存,助力人的想象力、创造力和洞察力。

所以马克思说:实现现实的人、解放的人、自由全面发展的人,依赖于更多的自由时间。时间的节约是一切财富的来源。这个“财富”的含义是要我们合理地利用时间,提升认知真、善、美的能力,并具有强大的内心力量。同学们还是初中生,在这个阶段,应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与好奇心,对休闲价值有充分的理解,这对你们日后的性情、感情、共情,以及习得各种志趣大有裨益。

问:您最初是怎么知道休闲学的?在与休闲学打交道的过程中,您发生了哪些变化?

马:同学们都很年轻,可能不知道,1995 年我们国家才开始实行每周五天工作制。在此之前,人们一周只休息一天。我的老师于光远是我们国家非常重要的一位社会科学家,也是他在国内创立了休闲学这门学问。1995 年 7 月,于老组织了一个休闲文化研究小组,当时只有十来个人,每两周举行一次沙龙。我在里边资历最小,于老就说:“小马,你来谈谈。”当时我也不知道怎么谈休闲,就分享了我读过的两本书,一本是凡勃伦的《有闲阶级论》,一本是马克思主义学派学者阿格妮丝·赫勒的《日常生活》。于老很快建议组织了一场规模更大的研讨会。谁来做大会主旨发言呢?老前辈们说:“小马,你来完成。”当时我真的很蒙,面对一个新的社会文化问题,对我来说,有激励、有挑战、有信任。每一次学术沙龙的思想碰撞,为我写发言稿提供了富足的学术养料。我完成了休闲研究的处女作《休闲:人类美丽的精神家园》,后来还被1996年第12期《新华文摘》全文转引。就这样,我开启了休闲研究之路。

我有一句座右铭:“以欣然之态,做心爱之事。”在我的视界内,万物都与休闲有关,比如我现在从人文思想的视角研究田园种植。很多人不解,并问我,你搞休闲哲学的,怎么关心起种地的事了?能提出这种问题的人,显然对休闲哲学理解得太窄了。正如亚里士多德对休闲的评价是“一切事物环绕的中心”,休闲会给予你宽广的视野、思考的能力和触类旁通的能力。

问:能否分享一些您在旅行中的探索和奇遇?

马:过去20多年来,我都是独自出门旅行的,并且不做攻略。我喜欢随心所欲、悠然漫步,每次都有不期而遇的收获。比如,在德国德累斯顿,一年只有2次的200多人的唱诗班就被我碰到了,我为天籁之音所震撼。在奥地利,我见到即将毕业的中学生正在接受“独自出游”的培训课:为何出游,如何出游,需要遵守什么样的公德与私德?……在英国伦敦科学博物馆,一群中小学生按照课业中学到的知识,正勾勒自己心中的科技发展史。在德国柏林的郊区,我看见3个初中刚毕业的女生在给社区小公园的木栅栏粉刷油漆,这样的劳动让她们不仅可以赚到钱,还能体验到劳动的快乐和合作的重要性。这样的偶遇太多了。这就是独自漫步与观察的好处。风景处处有,但需要我们拥有发现美的眼睛。

我看到很多热衷于甩纱巾、摆造型拍照的中国游客。老实讲,我不喜欢这样的行为,因为这是一种炫耀的、完全没有自我的行为。很多人出游不过是到所谓的“网红打卡地”打卡,拍若干照片回来显摆。可是当你问“这是哪儿”“看见了什么”,他们竟然一问三不知。这是很悲哀的事情。

我们出游的目的,是发现世界之美、自然之美、艺术之美、人性之美,不让美好的事物在眼皮底下悄悄溜走,从而懂得“和而不同、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意义,同时也培养我们独立、自由的品格,让我们有足够的信心去热爱生命、热爱人生历程。

问:您在“附近”有过什么样的探索和发现?

马:我生活在北京,遇到过许多温暖的人和事。多年前,我和先生去长安大戏院看京剧,散场已是很晚。当时我的手机上没有打车软件,无论如何打不到车。一个女生看我们两人年岁挺大,主动说帮我们打车,并为我们支付了打车费,这位女生助人为乐的精神让我们很是感动。事后因为“戏缘”与“惜缘”,我们保持了相当长一段时间的联系。这种人间美好,对双方都是重要的人生阅历与体验,在我们身边处处都有。

我与我家小院中生长的各种花花草草也情谊深厚。玉兰花、迎春花、石榴花……我称它们是大自然的孩子,个个独立而自由、潇洒而浪漫、循规而守序、谦卑而慷慨、平凡而伟大。每当写作累了,我就向窗外望一会儿它们,或与它们会心而语,就能感受到自然给予我的力量。哪怕是这样微小的时刻,也能让我成长为自然主义者和环保主义者。

我养猫最多的时候,家里、家外有近10只,从猫的身上,我也学习了很多。猫的灵气、机敏、好奇心,甚至慵懒都令人着迷,你会感知到它们才是“休闲哲学家”。我们相互欣赏,自然也少不了嬉戏。它们为我带来思考,培养了我的爱心和责任心。

问:中学生平时忙于学业,闲暇时光格外珍贵,但同学们好像也不知道该怎么放松、休闲。您能为同学们的微旅行提供攻略或建议吗?

马:我在20年前参加过中央教育台的一档节目,节目里的孩子都是初中生。我记得特别清楚,有个孩子叫蒋澈,他父亲是北京首都机场的地勤人员,机场那边有田野,蒋澈常在田野里玩耍,渐渐对蝴蝶产生了兴趣。后来,他居然发现了一个新的蝴蝶品种。还有一个孩子质疑“万物生长靠太阳”的观点,他发现一些阴暗处的生物的生长就不靠太阳,当时在场的大人都惊叹于这个孩子的观察能力和质疑精神。还有一个孩子对蜘蛛如何织网充满了好奇,便在家里阳台上饲养起来,写出了观察笔记。可见,每个少年都有好奇心和独到的观察视角。

所以,不管是“微观察”“微旅行”还是“微接触”,插上休闲的两只翅膀——自由与审美,去翱翔。不要陷入“攻略”“打卡”“网红”“父母包办”的误区,更不要为这些浪费时间。根据你自己的兴趣、爱好、理想、目标,去设计人生的“图纸”:我要去干什么、收获什么,我可能会遇到哪些困难,要怎么解决这些问题……不要什么“打卡地图”“打卡攻略”,而是在休闲随性的状态中做自己、不断丰富自己。走出去,就意味着我们跳出了井底,有了别样的天地。

与休闲交集,每一次兴趣的偶遇都将是未来人生的奇迹。

(采访 / 许淑瑶 整理 / 韩 政)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