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星不是病,但需要节制

张月燕(心理老师):

追星本质上是年少时对自己理想生命状态的向往。人在十几岁的年纪,容易将自己喜爱的、好的特质投射到某个具体的人身上。明星本身就光彩夺目,加上被选择性呈现或被打造的人设加持,更容易成为被投射对象。追星当然是有好处的,一方面,可以让人从烦闷庸常的现实中短暂抽离出来,为无处安放的情绪乱流提供一个喘息的空间;另一方面,极力亲近偶像的行为,会让人和偶像产生某种融合感,对方的强大和荣光似乎也成了追随者自身的一部分,让人感到更有力量和归属感。但融合感不能超出现实的尺度,不然就会有风险。所谓现实的尺度,就是清晰地知道,追星说到底是在追逐理想的自我,它是一个对自我产生好奇并逐渐将那些你喜爱的特质内摄并内化为自身特质,最终能够更加自如地适应现实的过程。倘若追星只是让你忽略现实,沉溺于替代性的满足中,则极容易偏离到放弃自我人格的歧途上。

娱乐精神很重要

拌面不放葱:追星很正常啊,我周围的同学都有喜欢的明星,聊天时也会讲娱乐八卦。不然呢,难道天天只聊学习吗?追星没啥可困扰的,这不是挺放松解压的一项消遣吗?

靠近“饭圈”,容易变得不幸

嘉莉妹妹:我朋友就特别倒霉,追一个塌一个,经常在朋友圈宣泄情绪。我觉得追星追成这样,挺影响生活的。“饭圈”理性的声音很少,对我们青少年并没有太大好处。

偶像的力量足够大

子 鱼:我有个同学把追星故事写进作文,被老师当成范文给全班传阅。偶像的力量也可以是正面的,谁不喜欢闪闪发光的人呢!

“塌房”是生活常态

佳 奕:追星时,我们往往只看到偶像好的一面,直到“塌房”了,才发现他们并非十全十美。这和生活中待人接物一样,我们很难了解一个人、一件事的全部面貌。

追着追着就长大了

麦π:每天关注他的数据、信息,房间里都是他的周边,偶像近得就像一个触手可及的家人。好不容易抢到票去看了他的演唱会,散场之后,心中却有种不可言说的复杂感受。这是我第一次近距离接触偶像,也是第一次意识到原来我们在现实中的距离那么远。对他,还是欣赏就好,在我的生活中,我才是圆心。追星,好像追着追着就长大了。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