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偶像处成老朋友
作者: 竹鼠
追星这件事,在哪个年龄段讨论度都挺高。当我们谈论追星时,一个刚上中学的粉丝到底在追求什么呢?
你可能需要重新寻找自我。小时候你崇拜父母,到了青春期,你或许意识到父母并没有那么完美无瑕,在成长过程中缺少了可以模仿的对象。这时候,一个光鲜亮丽的身影闯进你的世界,这位偶像兼具颜值与才华,全身上下连头发丝都在发着光。你在偶像身上找到了一个满意的自我形象,于是紧紧跟随着这道光,拼尽全力,摸索并确认自己的身份。
你或许有迫切的心理补偿需求。大部分人在青春期都会迷恋某个偶像,但如果你追星已经到了疯狂上瘾的地步,或许家庭和学校都需要反思。假如亲子关系亲密融洽,你愿意和父母沟通,遇到事情也能找到地方倾诉,那就不用担心你从追星中寻求补偿;倘若学校学习负担太重,竞争过于激烈,压得所有人都喘不过气来,那你只能向外尝试释放,把偶像当成精神寄托。
从众心理也是追星不可忽视的因素。就拿编辑的日常工作来说,和学生聊天时,只要提到娱乐明星,气氛一下子就变得活跃了,哪还有什么代际沟通难题?“你也看过这个剧?”“哥哥太帅了,演技真好!”“给你安利一个综艺……”经过短短几个来回的对话,每个人都迅速找到了自己的阵营。在这种社交氛围的影响下,不难想象大家对追星的热情从何而来:追星行为背后的社群文化,对一个青春期孩子来说意义非凡。
所以,追星这件事本身没太多可供人指摘的。即便在战争年代,明星娱乐行业也从未销声匿迹,任何时代的年轻人都有追逐星光的心理需求,都需要一块暂时远离烦闷现实的精神自留地。不信,你去问问父母,年轻时谁的卧室墙壁上不贴明星海报,谁的心底没有一位温柔隐秘的银幕情人?
其实,在你的描述中,最让人关心的不是追星这件事,而是你在追星过程中产生的强烈负罪感。你担心自己学业下滑,失去理智,辜负了父母的期待,担心自己陷入狂热的情绪中无法自拔。
相信我,你现在再疯狂地爱一个名人,激情也有褪去的一天。只不过你的人生经历不多,复杂的情感经验只能从影视、文学、社会事件中获取,你的内心浪漫而敏感,担心自己会成为故事里的“极端分子”。但故事是故事,现实是现实,这点你得清楚。举个例子,法国作家司汤达作品《红与黑》的结尾,青年于连进入上流社会失败,怀疑是昔日情人从中作梗,骑马三天两夜,跑到那个可怜的女人身边,给了她致命一击。可现实生活里,哪有人能被愤怒驱使着,在经过了数日的“犯罪冷静期”后,依旧不假思索地扣响那一枪呢?
人的情绪没有你想象中持久,说不定早在明星“塌房”之前,你就把注意力移到别的事物上了。说这些是想宽慰你,不要小瞧时间的魔力,未来的你会用更成熟理性的姿态,面对旧的偶像,凝视新的自我。
告诉你一个小秘密,我在你这个年纪曾幻想做周杰伦的情人。我拿不出钱看演唱会,甚至连正版专辑都买不起,就在文具店花3元钱买了当时认为无比精美的本子,虔诚地写满偶像的名字。大人们看到我这副痴样直皱眉:“周杰伦多大了?你才多大!”
如今,我几乎忘了这段追星往事,只在偶尔刷到偶像新闻时会心一笑。偶像在我的成长途中陪我一程,我也看着他成家立业。提到这个名字,就像邂逅长久未见的老朋友,打开童年最爱的八音盒。我可以淡然地对身边人说,这个明星我以前可喜欢了。
既然追星如交友,就请你用甄别朋友的严谨态度去审视你的偶像,判断这个人究竟是否值得交付真心。退一万步讲,即使追星失败,也不用太过紧张气馁,我猜你身边的人可能对此冷嘲热讽,父母不支持,朋友不理解,导致你压力陡增,生怕追星追成了众人口中的笑柄。可谁这一辈子不遇到几个“损友”呢?
我们不鼓励追星,但也不压抑你的爱好,归根结底是希望你能快乐,希望每一个孩子拥有健康、舒适且平衡的精神生活,能够从这个世界上得到爱、学会爱。当你追逐着明星时,别忘了,你的父母和老师正注视着你,因为你是他们眼中的“明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