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不要轻易爱上一套衣服
作者: 竹鼠
在讨论你的苦闷前,先抛出一个问题,“早恋”是什么?
《红楼梦》中,宝黛二人在大观园里偷读《西厢记》时,贾宝玉年仅13岁,林黛玉比他还小1岁;《罗密欧与朱丽叶》故事里两个痴情人阳台幽会并互诉衷肠时,朱丽叶也就十三四岁。按照如今的观念,这分明是一群中学生在谈恋爱!可千百年来,有哪个好事者控诉他们“早恋”吗?连教科书也大大方方地将其列入课文,毫不扭捏地赞美年轻人的爱情故事。
由此可见,评价“早恋”这个似是而非的命题,其核心并不在于年龄,而得看爱情中的两人心智是否成熟,对彼此是否尊重,是否有能力维系一段稳定的情感关系。听到这里,你也许兴奋起来了:“我就说校园里也有爱情!我是不是也能大胆追求真爱?”
你羡慕小情侣手拉手,幻想自己也能和暗恋对象走到这一步,这是你身心发育过程中的正常需求。但或许是受身边少部分正在“热恋”的同伴的影响(且不论这样的爱情能走多远),你忽视了失意者面临的无声困境——学生时期的爱情是矛盾的、冲动的、不稳定的,一旦失恋,会引发强烈的失落感和挫败感。你难以想象校园恋爱有多少令人啼笑皆非的结局,太多人谈了几天就“不喜欢了”“没感觉了”,留下另一方瞠目结舌,久久走不出来。
作为你的监护人和导师,父母、班主任本着“规避风险”的保守心态,一听到你想谈恋爱,当即像热锅上的蚂蚁焦头烂额——中学生的心理特征决定了这段恋爱如同情绪火山般容易“爆雷”,而收拾残局远比开启一段轻巧的恋爱更伤身伤心。
一旦涉及恋爱的话题,不少家长只是试探孩子的反应,不敢开诚布公地沟通想法。父母难以敞开心扉与你谈爱情,有可能他们也不清楚幸福美满的两性关系究竟是什么模样的。“爱”这件事情是一辈子的功课,他们自己都没摸索明白。
倘若你们真的坐下来,心平气和地聊天,你还会发现爱情的形态是如此复杂:你眼下渴望的是朦胧浪漫的初恋、永生难忘的回忆,而父母谈到这个话题,更多联想到的是婚姻、家庭与责任。你看,当你们谈论爱情的时候,脑子里浮现的甚至都不是同一个东西,这就是你不愿和父母倾诉的根源。
和父母相比,同龄人之间有更多话题,能产生更多共鸣。如果你愿意倾诉,朋友们很可能比你更加激动。他们甚至会为你出谋划策,告诉你如何“偶遇”暗恋对象,如何撰写一封别致的情书,仿佛你的恋爱也是他们的共同使命。暗恋岁月中,最值得回味的正是陪你“胡闹”的这群朋友。多年后,你未必还能记起暗恋对象的脸庞,但那些熄灯后聊不够的深夜,所有人陶醉在故事和分享中,全神贯注、屏息凝神……那才是真正宝贵的青春回忆。这群“损友”未来倒真可能出现在你的婚礼上,哭着、笑着拉你盘点当年的“黑历史”。
而当下,面对同龄人看热闹式的怂恿,你要学会独立思考。朋友鼓励你追求所谓的爱情,是把你的生活当成了“真人版”言情故事,谁没有好奇心,谁不想往后翻页看看最新进展?但对你而言,这本小说一旦撕开口子,当情节照进现实,想象中的爱情就变成了一段需要被妥善处理的人际关系。你真有足够成熟的心智和处事能力,让这个故事不变成遗憾吗?
或许你还是不甘心:“可暗恋不说出口,我也会感到遗憾……”
你内心痛苦,这不怪你,初恋确实难忘,但切勿让未完成的爱情变成一种执念。美国作家米切尔小说《飘》中的女主角斯嘉丽年轻漂亮、聪明顽强,本该拥有幸福美好的婚姻。可惜数十年来,斯嘉丽执着于追求初恋少年艾希礼,即使当初的少年结婚生子也不肯放手。直到青春逝去,孑然一身,斯嘉丽才意识到自己错过了太多:“我爱的只是自己虚构的一尊偶像,一尊没有生命的偶像。我自己做了一套漂亮衣服,然后就爱上它了。艾希礼骑马走来,那么英俊,那么与众不同,我便把那套衣服套在了他身上,也不管是不是合身,我也不愿看清楚他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我一直爱的是那套漂亮的衣服——根本不是他本人。”
愿每个陷入暗恋的少男少女都认真思考这个问题,你爱的到底是“那套衣服”,还是那个活生生的人?若能想清楚这个问题,相信你不再需要任何人的建议,便能做出顺应内心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