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宇宙飞船的安全带怎么扣呀
作者: Iris、别笑置身于这个瑰丽辽阔、瞬息万变的世界,面对无数个“第一次”,我们都记得那个没见过世面、怕闹笑话又胆小的自己:脸庞发红,耳朵发烫,手心出汗,声音颤抖,恨不得找一件能隐身的斗篷原地消失。
我记得第一次坐飞机时,扣上安全带之后却不知道怎么解开,我不好意思问,怕别人笑话自己的无知。后来,即便坐过很多次飞机,在国外的某次航班上第一次看到在飞机上使用手机的乘客时,我又慌张得不行,尤其是在飞机颠簸的瞬间,我怀疑是手机信号干扰了飞机的运行,吓得做好了面对“空难”的准备。现在想来,只觉得那哥们的手机信号怪不错的。
我记得第一次去星巴克点小杯咖啡时,店员问“你点的是中杯吗”,一下子把我问蒙了。去国外的星巴克,看着菜单上的Grande(大杯)和Venti(超大杯),我陷入深深的怀疑:为什么学了这么多年英语,我连这些单词都不认得?那惴惴不安的感觉,让我完全忘却了享受咖啡。
我记得从南方来到北方后,发现北方人会把菜放在自己的骨碟上,而在南方,骨碟是用来放垃圾的。多年后当我习惯了北方的吃饭方式,再和南方朋友聚餐时,他们看着我将食物放在骨碟上,脱口而出“你怎么这么吃呀”,让我有一瞬间的局促。第一次去吃西餐时,我就更忐忑了。事先在网上搜刀叉怎么拿,到了餐厅先观察周围的人怎么吃,餐巾是挂在胸前、铺在腿上还是压在碗碟下边。但无论怎么准备,最开始的时候总会露怯。
如此种种,我们都是从最初的慌张成长起来的。面对未知或者尚未发生的事情,我们总会不由自主地产生恐慌情绪。对我来说,去医院看病时,这种感觉尤其明显,想到从挂号到看病的整个流程,恐慌就会排山倒海般地向我袭来,我不想去医院,不想迈出那一步。
然而,当我真的来到医院后,感觉有一双无形又令人安心的大手推着我前进:挂号,等待叫号,看病,检查,拿药。我突然发现事情没我想的那么糟、那么难。有不明白的地方,我可以硬着头皮去找护士台的护士或志愿者,或者直接问身边人,会有很多人帮助我。
我们总是特别擅长胡思乱想,给自己预设很多困难关卡。但我们经历得越多就越明白,提前预设的东西纯属消耗我们的精神和情绪。谁都不是生来就什么都会的,就算是很笨拙地完成,这些“第一次”的经验也会为我们以后的尝试提供自信和底气。
当然,随着年岁和阅历的增长,我们依然免不了感到慌张的时刻。即便现在,每次出门我还是会紧张胆怯,希望待在自己的舒适区里不走了。收拾行李时,我总担心少带重要的东西,事实证明确实如此——比如当我到达目的地时,发现自己竟然漏带了重要的眉笔,就会马上陷入悲观情绪:我从一开始就犯了错误,这趟旅程很可能会被我搞砸。直到我的朋友宽慰我:“没事呀,去商店里再买一支眉笔就好了。”
很多时候就是如此,我们也许懵懵懂懂地迈出了第一步,之后缝缝补补,哪里缺一块就补一下,事情就慢慢地在缝缝补补中完成了。如果我们总想着要做好万全的准备,那么我们可能永远都开始不了。在“哈利·波特”系列故事里,霍格沃茨的创建人之一戈德里克·格兰芬多代表着勇敢,勇气和胆识也是书中最核心、最珍贵的一个品质。我们也许时常幻想自己能被分到哪个学院,但事实上我们都是不会魔法的“麻瓜”。勇敢,是我们向前走最重要的东西。迈出第一步需要勇气,你的智慧、能力、耐心能让自己走得多快、多远、多广,那都是后话。虽然你害怕、犹豫、纠结,但你首先要出发。
法国有一个纪录片节目叫《相约未知地带》,每期主持人会邀请一位名人嘉宾去一个陌生的地方与陌生人相处。来中国拍摄时,节目组选择了贵州的一个偏僻苗寨。那位嘉宾只背了一个包,就踏上了一片语言不通的土地。但与当地淳朴的乡民相处时,他们没有一点隔阂,安安稳稳地共同生活了两周。法国嘉宾和乡民一起割稻、养鸡、捕鱼,也会聊育儿、婚嫁等文化习俗。节目最后,那位嘉宾谈及自己刚来贵州时一无所知,有一种“失重”的感觉。面对未知,这种失重、紧张、不知所措的感觉,是不分古今中外的。就算是去医院、一所新学校、一个陌生的城市,都是一次打开新地图打怪升级的经历。我们可能会花很长时间做心理建设,但真正去做了,卸下了沉重的负担,就会发现世界的轻盈,以及人类强大的韧性和适应能力。
下一次,永远还会有下一次的紧张。进了餐厅很迷茫怎么办,那就问老板“你们家最好吃的菜是什么?吃这个搭什么小菜呢”;遇到下雨天怎么办,那就打伞出门,享受雨景;延误了火车怎么办,那就等下一班火车或者改变行程;收拾行李怕忘带东西怎么办,那就告诉自己,忘就忘了呗,出去玩要的就是放松……不是所有事情都能以一种最完美的方式被解决的,但它总会有出路。
对了,下次坐宇宙飞船时记得提前问一下:去火星之前我有什么要准备的吗?飞船的安全带怎么扣?要戴头盔吗?飞船的厕所在哪儿?不会有外星人带我走吧……就让未知的紧张和期待的喜悦一起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