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毒舌父母”

我的“毒舌父母”0

父母总是贬低我,说我长得难看,又懒又胖。亲戚聚会时,母亲完全不顾我的感受,当众说我大脸盘、绿豆眼,连整容医生都不知道从哪里下刀子。这些话总把在场人逗得哈哈大笑,只剩我一个人尴尬。

大人看不到我的努力,永远都在说扫兴的话。我晚自习苦学了一晚上,实在太累了,回家还没休息多久,父母就过来冷嘲热讽说我是“懒猪”,丝毫不体谅我学习辛苦。而等我忍着委屈和怒气,挣扎着爬起来继续写作业时,他们又说我弓腰驼背,像个“老虾公”。

按理说,哪怕陌生人之间也存有尊重和善意,怎么遇到我的“毒舌父母”,我浑身上下就挑不出一个优点了?我长得不好看,成绩也不算最好,但我真有这么差劲吗?怎样才能让父母停止对我的言语攻击?

虾仁不眨眼

想做不一样的烟火

唐珍妮: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色,为什么非要追求瓜子脸、大眼睛?真想告诉天下的父母,现在时代变了,有个性的美才宝贵。

龙生龙,凤生凤

陈艳瑾:这道题我会!下次父母贬低你,你就“怼”一句: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有些父母自我感觉良好,喜欢通过打压孩子来抬高自己,遇到这种情况不能忍气吞声。

扫兴父母的日常

赐 康:有一次我被选为班级旗手,穿了一套特别神气的制服,谁见了都说好看,只有父母不屑一顾,一路上都在说打击我的话。我算是明白了,父母要想挑刺,哪怕你长得像大明星也躲不过。

自信一点不容易受气

单佳蕾:父母有时候不是讨厌你的长相,也不是不喜欢你,而是看不惯你畏畏缩缩的态度,有点恨铁不成钢的意思。所以,你要给自己积极的暗示,你变得自信了,别人也会对你另眼相看。

“毒舌妈妈”的真心

徐 檬:我妈妈喜欢拿我和别人家孩子对比,把我从头到脚挑剔一遍。但私下里,她也默默地关心我的成长。比如我长痘很严重,妈妈会给我买药,还会贴心地挑选适合我的护肤品。我还记得第一次做蛋挞时,她嘴上说“难吃”,却一口不剩吃完了。这大概就是嘴硬心软的亲妈吧。

你不必接受来自父母的判决

张月燕(心理老师):

亲子间有一种遗憾:在父母贬低声中长大的孩子内心满是挣扎和创痛,但父母却浑然不觉。他们浑然不觉的原因有很多:可能是因为他们奉行所谓的打压式激将教育;可能是他们从没被善待过,不会用其他方式表达爱;可能是他们自己其实也不接纳自己,而孩子被当作父母自身的延伸,故一同被嫌弃;也可能是他们需要通过贬低你来维护自身的权威……但无一例外,他们“毒舌”是基于自身的习惯和盲点,和孩子的真实状况关系不大,你不用接受来自他们的判决。你只是需要做点什么让自己不再受伤,以及让自己拥有自我定义的自由。你可能需要:首先,允许自己委屈和愤怒,有什么比被抽了一巴掌还得假装高兴更憋屈?如果可以,起身离开被伤害的场合。虽然很多时候,作为孩子并没有离开的自由,那就认清自己在亲子关系里愿意接受什么,不愿接受什么,定义自己的边界,避免在他人的话语里打转。其次,逐渐放弃对父母的期待。这听起来令人失望,但比起获得父母的认可,你还可以选择读更多书,认识更多其他人,去实现自己的价值,这也是值得一过的人生。

再等等,让岁月

替你“松绑”

竹 鼠

本刊编辑

中学时,我买下人生第一双高跟鞋,选了当时流行的坡跟款式。可当我穿上这双精挑细选的鞋,昂首挺胸地来到父亲面前时,他盯着鞋头的白色蝴蝶结,笑道:“你穿这鞋,脚宽得像只乌篷船!”

我从此很少穿高跟鞋,买鞋时也刻意穿小一码。每当店员狐疑地瞧着我时,我都尽力把脚往前拱一拱说不挤。直到长大后,我心血来潮抓了两只不同码数的女鞋对比,才发现小一码从视觉上看不出任何差别,白穿了好几年不合脚的鞋!

来自父母的言语打压,束缚了太多青春期的“脚”。编辑走访时只要提起这个话题,好多孩子都有说不完的委屈,甚至忍不住一边“吐槽”一边抹眼泪。同一屋檐下生活的人最容易忽视边界感——明明父母再刻薄,也不会随意攻击陌生人,却会在关上门后对孩子恶语相向;孩子也因为和父母最亲近而放松戒备,常被不经意的话语击中软肋。

遗憾的是,这个年纪的我们很难迫使父母立即停止这种伤害,更别提赔礼道歉了。你大概也试过顶嘴辩解,或闷声抗议,但父母与孩子天然的地位不对等,让任何反抗都显得苍白无力。亲子关系中的“毒舌”,还不同于普通的争吵纠纷。一方面,你不能像对待陌生人一样扭头就走;另一方面,长期的愤怒和压抑对你也不利,你可以在当下允许自己发泄情绪,但因此记仇,最终还是会伤害自己。

或许,大家可以暂缓焦虑,再等一等,等时间把你和父母从形影不离的状态中分割开,并在等待的过程中尽力培养自己的独立人格:警惕那些酸雨般的语言腐蚀你的心灵,让人变得自卑、讨好,或是愤怒、偏激,再也感受不到外界的温度。这或许对你要求有些高,却是一场避不开的试炼。

我高中时开始住校,上大学时更是跑到距离父母千里之外的城市,随着年岁的增长,我与父母的争执次数少了,心态也平和了许多。我意识到,爱是很抽象的东西,它容易被日常的琐碎掩盖,血脉相连的两代人心怀着爱,却忍受不了具体的彼此。反倒是距离让思路变得明晰,情感在细密的回忆中浮出来,逐渐疗愈了一些语言留下的伤疤,让双方认清了彼此的困境与局限性。

时空的远离,给了你们更多的思考空间。人不是一尊不变形的木偶,说不定等你出门逛一圈回来,父母也发生了一些可喜的变化。请你务必不间断地提升自己,让他们看到你的成长,意识到你不再是陪伴他们的“小猫小狗”,而是拥有独立人格的个体。大部分父母会在彻底认清你长大的现实后,发生微妙的心态转变,不再执着于扮演鞭笞者、教育者的角色。到那时候,你们的关系有可能进入一个新阶段。

我读大学那些年,虽然不常回家,但父亲总会亲自打扫我的房间,我每次回去,日历本永远被翻在最新的月份,圈画着我可能归家的日期。母亲私下告诉我,父亲其实总想找机会和我聊天,可拿起电话放到嘴边,竟然不知说点什么。“毒舌老爸”有一天也会无话可说,酸甜苦辣只能咽回肚里,再回头看一眼日历。

作为一个普通人,父亲很难在与子女相处时字斟句酌。那些曾经刺耳的话语,有的是为了树立和巩固他的权威,有的则源于中国人骨子里的谦逊,不愿子女在外太过惹眼,还有的是因为不擅长表达欣赏和爱。父女俩待在一起总得说点什么,于是家长习惯性用扫兴来缓解窘迫。回想起来,有一大半话语是无心之过。

在语言艺术方面,“毒舌”并不难,说出抚慰心灵的话却需要技巧,不是每个父母都有这种技能。如果你实在受不了,可以先不急着争吵和摔门,试着引导父母把贬低转化成建议。至少让他们明白,提出好的建议才有正面效果,“毒舌”只会让人陷入泥淖。等你冷静下来,还要辨别语言背后的善意、无意或恶意,尝试去了解、理解与和解——这不是在替父母开脱,而是为了拉自己一把,解救自身于当下的痛苦之中,不至于让恶语发酵成心底的病灶。

不要怀疑,无论是做父母还是做子女,都需要不断地试错和练习,给彼此一点时间。宇宙并非静止不动,岁月流动时,很有可能抖落一些惊喜和机会。慢慢独立,怀揣一些小希望,熬过这段疼痛的日子,你会发现,那么多人一直与你同在。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