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卷起来的学习

这不是一场飞行比赛,为什么大家都要飞得比别人高才肯罢休?”

很幸运,去年我搭上了“双减”的早班车。原本被补习班、练习题塞得满满当当的课余时间完全空出来,可以任我自由支配。老师们也设计了各种特色课程丰富我们的校园生活,晚自习变成了真正的自习。写完作业后,我可以看书,也可以研究自己的兴趣爱好——我十分享受这种自己做主的生活。

但有一次晚自习,我写完作业准备看书时,偶然瞥到我的同桌还在做练习题,而那并不是课堂内布置的作业。我环顾四周,发现很多同学在奋笔疾书。我写作业的速度不快,连我都完成了作业,其他同学不应该还没有完成吧?在“双减”的列车上,我们不是更应该注重劳逸结合吗?

晚自习下课后,我特意找了一道题去问同桌,同桌错愕地问我:“你平时不都在看书吗?今天怎么还在做题?”

我盯着同桌惊讶的表情:“看到你们都在努力,我怎么好意思看书呢?”

同桌把桌上的练习题一股脑儿往课桌里一塞:“我也没有努力呀,随手做做的。”

到了第二节晚自习,我发现同桌还在埋头写写算算,可能是怕我看见,他甚至故意用手臂遮挡。晚自习的上课铃就像他冲锋的号角,他用手中的笔作为武器,冲上前去——但是他的敌人是谁呢?

看到周围同学如此认真的样子,我有些焦虑,如果我没有像他们一样严格要求自己继续做额外的练习题,我是不是就赶不上他们了?此刻落后,未来是不是就要挨打了?我内心不安,不得不放下手中的书,打开练习册。

我原以为我们是自由自在的鸟,能够尽情感受广阔的蓝天。但飞出巢的我们,却仍然在原本的阵列中小心翼翼地飞着。没有老师和家长在身后时时刻刻地关注,我们本应该感到轻松。但看到身边的鸟飞得高了,又会产生被落下的恐慌和焦虑,于是也学着他们的样子,更卖力地挥动翅膀。

要飞到哪一站才能结束这场莫名其妙的较量?这不是一场飞行比赛,为什么大家都要飞得比别人高才肯罢休?那些笼罩着我们的恐慌和焦虑,到底来自何方?我的翅膀挥得酸痛,却怎么也找不到这些问题的答案。

一位迷茫的中学生

李紫嫣:学习就应该努力呀,吃点苦结果才能更好,这很正常。“双减”后,有些本身成绩不好又不想努力的人将不进则退,因为很多追求优秀的同学并没有放松对自己的要求。

吴玥瑶:我觉得内卷可以分为两种——有效内卷和无效内卷。有效内卷,就是对实现目标真正有价值的付出,是有意义的;无效内卷,就是那些盲目跟着“卷”的行为,他们不知道自己究竟为什么“卷”,只是盲目地压榨自己的休息时间,做没有效率的事情,甚至还影响自己正常的节奏。我们不应该被其他人牵着鼻子走,而应学会如何正确地努力。

周婷婷:有一种流行的说法叫“宁愿累死自己,也要卷死别人”。我觉得这句话太狠了,为什么要追求这种两败俱伤的结果呢?我不是很喜欢内卷,看到别人努力自己就跟着努力,太盲从了。

余承霖:你可以想想你到底要什么。如果为升学而焦虑,那最好的办法就是行动起来,把更努力地学习纳入日常;如果更看重劳逸结合、自在自由,那就走自己的路,别管别人怎么“卷”。只要目标明确,就坚定地做自己。我觉得自洽最重要!

曲雅清:我妈告诉我,人要是不会焦虑是不正常的。焦虑是情绪的一种,只是在不同时期会有不同表现,聚焦在不同的事物上,学会正常面对即可。

徐章鑫:每一个中学生都会产生学习的焦虑,这需要我们共同克服。真的感到不舒服的时候,我们可以互相交流,说出自己的焦虑,这样就会好很多。每个人的心理调节能力不一样,有的人可以自己消化焦虑的情绪,有的人则需要其他人开导。只要自己想明白真正的困惑,就能镇定地应对焦虑了。

很多人其实是用内卷来逃避真正的思考和竞争。

张月燕(心理老师):

内卷乍一看似乎意味着没完没了的内部竞争,但是仔细思考后就会发现,很多人其实是用内卷来逃避真正的思考和竞争。他们不去想自己真正的优势在哪里,怎么做才能保证自己的投入和产出更具性价比,如何持续地提升自我,而仅仅顺从于环境压力,简单地依靠刷时间来寻求内心的安稳感。打破内卷的焦虑,就是投入真正的竞争,在自我受益和环境压力之间寻求平衡。对于每一个具体的个人来说,没有现成的答案模板,你只能不断地探索对你最具性价比的学习和成长模式,增加自己的底气,以便及时杜绝徒劳的拼命。差异化的竞争才是对抗内卷最好的方式,内心的自我笃定往往能消解大多数的非理性焦虑。

另外,同学偷着藏着做题,或许不单单是为了内卷。青春期的你们,心里大多演绎着一个戏剧化场景:我希望自己看起来毫不费力,轻轻松松就惊艳了全场。其实,大大方方地努力才更优雅舒展,毕竟,大英雄真本色,真名士自风流。

有竞争,才说明你们在同一条跑道上

叶倾城

作家,编剧,广播电台主持人

年轻的朋友问:“老师,内卷是必需的吗?”

我说:“估计你得先回答我,你理解的内卷是什么样子的。”

作为中学生,同学是他最重要的伙伴。他们课后一起打篮球,互通有无,与父母斗智斗勇玩游戏。他很爱这样的关系:朋友或许有很多,兄弟三两个足够了。

但渐渐地,同学圈子里有了不和谐的声音。

他是慷慨的,做了思维导图,一定分给同学一份。对方不懂的题目,他比自己做不出更上心。可是他渐渐地发现,有些同学似乎并不愿意他的成绩超过他们,他们有意无意地扰乱他复习,听说他成绩下降了,简直要当场笑出来。

还有些同学,虽然白天和他一起玩,但他看得出来对方并不投入,后来才知道,那些同学晚上偷偷学习,想憋一个大招,超过他。

他很伤心,向母亲倾诉,母亲反而跟他说:“本来就应该这样,跟同学交心是傻子,你们是对手。”

我告诉他,这个不叫内卷,叫“竞争”。

竞争,是无处不在的,而且是正当的。

如果你们同为植物,你们要为了争夺那来授粉的蜂蝶而盛开花朵,那更高、更大、更美丽的花朵,便能得到更多机会;如果你们同为动物,你们要为了争夺充足的食物而飞奔,谁第一个跑到谁就赢,中途倒下去的就是失败者。

现在你们同为学生,为什么你们不应该竞争?如果大学像义务教育一样,不需要竞争,人人都能上,那么大学文凭就像幼儿园文凭一样,没有任何意义了。那我们为了进入更好的高中而花大力气准备的中考,也同样没有意义。

但另一个问题是,有竞争,就不能做朋友吗?我不这么认为。

比如很多同学都将面临高考,正所谓“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但一个省份少则数万、多则上百万学生参考,理论上,他们个个都是对手;事实上,彼此都是芸芸众生,没啥杀伤力。目光炯炯、一心想上清华北大的这种高段位对手——有,但没几个。而且现在出路多,有的人选择出国深造,不出国的也有港大、复旦、浙大等好多选项。

另外,真正的竞争并不意味着彼此伤害。就像浩浩荡荡的马拉松,大家在同一起跑线上出发,各人有各人的速度、节奏与斗志。跑起来,心无旁骛,只想证明自己的实力,并不是为了压任何人一头。真正的竞争绝对不是下绊子、使无影脚,做龌龊的事。

若不幸惜败,可以找胜者讨教经验。若棋高一着,也没什么可自高自大的,败军之将也许早把你的弱点看在眼里。下一轮,输的也许是你。能彼此坦诚相待、共同进步,你们就可以做朋友。

工作之后更是如此。不管你在哪里、做什么工作,你的竞争对手们才是与你有最多共同语言的人,因为你们在同一个行业里摸爬滚打,面对同一群受众。家人爱你、关心你,却对你的职业一知半解甚至毫无兴趣,能听懂你说的每个专业名词、每句行业笑话的,只能是你的对手们。

没错,大家都为逐利而来,势必敌对,但敌人是我们最好的老师。你向A对手学习管理,向B对手学习品牌,而C对手呢,他的交际能力让你心服口服……这是竞争,也是通过竞争交往到一圈子好朋友的方式。

只有很少的行业是“武无第二”的,我自己身处的也是“文无第一”的行业。有人问我:“你们同行之间是否有竞争?”我答:“与其与某不知名的同行打得不可开交,不如各自栽种自家园地,用千姿百态的园中景致吸引更多读者,让更多人爱上阅读,爱上文化,岂不是把蛋糕做大,让大家都吃得更好?”

有竞争是好的,就像海域宽广,才会百舸争流。聪明的水手,知道要第一个冲到鱼群最密集的地方,这是当仁不让;但他也知道邻船若有危难,一定要倾力相救,这是道义与情怀。

所以,不要怕竞争,也不要把所有的竞争曲解为彼此伤害。襟怀坦白的人,既可以是对手,也可以是一生的好友。

有竞争,才说明你们在同一条跑道上,还没有任何人被淘汰,这是幸福的。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