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写的诗歌是艺术作品吗
本期主持人
席 瑞
《奇葩说》辩手
人工智能(AI)也能写诗?这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早在2017年,通过人工智能模型生成的“少女小冰”就推出了原创诗集《阳光失了玻璃窗》,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部100%由人工智能“创作”的诗集。值得我们深思的是,AI创作的诗歌是真正的艺术作品吗?
你觉得AI写的诗歌和人写的有什么区别?
鬼马少女裳:AI写诗囿于经验之桎梏,诗人不仅能推陈出新,更能丰富字词的衍生义,从而丰富诗歌的艺术色彩,比如这首小学生创作的《没收》:灯光没收了黑暗/学习没收了无知/吉他没收了我的无聊/音乐没收了我的寂寞/工作没收了爸爸的陪伴/我和哥哥/没收了妈妈的时间。
Elaine:AI作诗,是基于一定的诗词规则(押韵、平仄等),通过算法学习(以现存的诗歌为数据库),找到最有可能组成诗歌的词语排列,拼成诗句。而人类写的诗饱含情感,可以穿越时空,与我们共情。另外,人类写的优秀诗歌意脉贯通,有很好的起承转合,而AI写的诗多是有句无篇,只是词语的组合,从这两首《垂丝海棠》(分别由诗人和AI创作)可见一斑。
闲饮东风意自娇, 海棠花下一枝红,
醉中轻折小蛮腰。 杨柳青青映晚风。
天然一抹胭脂色, 芳草池塘春水阔,
何必香家着意调。 夕阳烟树暮云空。
袁嘉琳:AI写的诗乍看清新脱俗,实则难逃窠臼。AI并未深入学习诗歌的内在精神,比如椎心泣血的家国悲痛、深厚蕴藉的人文关怀、暗含不满的批判反讽等。仅从汉语运用本身来看,“小冰”的很多诗句不够严谨,更像一个汉语入门者的作品,或是生硬的翻译腔。
你觉得艺术作品的本质是什么?
鬼马少女裳:艺术作品的本质是特定时代的文化结晶。
武信宋:艺术作品是一种情感的宣泄,或者人生经历的浓缩。
袁嘉琳:正所谓艺术来源于生活,荒诞的作品表达对社会的不满,浪漫的作品抒发对理想的憧憬,奇幻的作品源于现实的梦境……
张玲婷:在艺术的领域里,“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决定一件东西可以被称为艺术作品的关键,并不是它本身,而是你欣赏它的眼光。
你觉得AI写的诗歌 是艺术作品吗?
鬼马少女裳:我认为是。AI的诗是信息时代的一个缩影,折射着时代的主流价值。
钟唯唯:我觉得是。艺术作品的作者并不限定于人类。AI写的诗虽然没有自己的思想,但这是模仿人类的思想、探索诗歌的一般规律生成的。未来,AI会离我们越来越近,甚至会成为人类社会的一员,专门进行艺术创作。
凌笑笑:在我眼中,AI写的诗歌是人类借AI之手创作出来的另类艺术。我们通常认为AI没有感情,只会推算和寻找各种规律。但在大自然中,规律也是艺术的一种。万事万物都遵循着独有的规律。这个世界的包容性比我们想象的要广泛。我们在探究自身情感世界的同时,也应该接受外来事物的二次创造。
诸子睿:AI写的诗歌通俗来说就是凑字。人类所写的值得品读的诗,都经过了作者的反复推敲,就像贾岛写“僧敲月下门”时的故事。而AI一秒写一首诗,推敲了个寂寞啊!再说,人类就没有速度吗?有!李白饮一杯酒就能写出一首诗。李白写诗靠酒和明月,AI靠啥,靠电?李白写的是独有的洒脱,而AI用的是他人创造的养料。就这点来说,AI完败。就像我们语文老师说的:“要学好语文,否则写情书还要找人代笔。”莫非你写情书时,还要AI替你拼凑出轰轰烈烈的情感?
金颖敏:某次语文考试,有道题让我们辨别哪首是AI写的诗,我选错了。因为语文老师教我们诗歌鉴赏时提过“语言陌生化”技巧(即换一种说法,以陌生表现熟悉),我选的那首诗就具有这个特点。后来我才知道,AI学习了语言陌生化等人类创作手法,可以轻松地写出新奇不俗的诗。这也启发了我:我们为什么要学习文学鉴赏?因为好的作品是作者和读者共同创造的。AI没有向作品倾注人格、思想、灵魂,读者才是美感的创造者。人类强大的共情能力能够让我们欣赏各种各样的诗歌,无论它出自诗人还是AI。
本期讨论是围绕“什么是艺术作品”展开的。AI诗歌与人类诗歌究竟有何不同?只从文字呈现效果来看,几乎没法判断。一位哈佛大学的文学理论家做过实验,拿20首诗歌,不标注诗人的名字,让同学们判断哪些是大诗人的作品,哪些是无名之辈的作品。同学们自信满满地运用各种方法诠释、论证,结果推崇的都是无名氏之诗,错过了大诗人的作品。人与人的诗歌差异尚且如此,人与AI的诗歌又如何区别得出来呢?所谓的感情、韵味、意境、文脉,真的不是马后炮的产物吗?
其实,关于什么是艺术作品,不可能有确定的答案。但我还是想分享一下文学理论家M.H.艾布拉姆斯的艺术作品“四视点”理论——“作者—读者—世界—作品”。很多同学已经不自觉地站在了其中某个视点上。
从作者视点出发,艺术作品就是作者的创造物,凝结了作者的情感、思想,是解读作者人生经历与精神世界的钥匙。抱着这种观点理解艺术作品,AI当然相去甚远。一位人工智能的研究员曾告诉我,AI再怎么深度学习,也不会有所谓的“自我意识”。从读者视点出发,则更注重对艺术作品的解读与接受。这个观点认为作品一旦被创造出来,就脱离了作者而独立存在。读者有自己的经历、思想、审美,可以重构作品。因此,如果我们读到了一首和自己产生共鸣的诗,就觉得它是艺术作品,也未尝不可。世界视点反映的是艺术与现实的关系。世界就是客观存在的现实,艺术被视作对现实的模仿。作品视点则聚焦于艺术作品的形式,诗歌的重点就是文本本身,我们要做的是文本细读,比如有同学提到了“推敲”的故事。
最后,我想跟同学们分享一个观念:艺术等于美吗?本期很多同学仍在围绕着诗歌的文学性、思想性展开讨论,但现代美学恐怕要让大家失望了。回首20世纪以来的艺术流派,比如抽象表现主义、超现实主义、达达主义等,你会发现艺术与美已经毫不相干了。1917年,杜尚买了一个小便池,在上面签了名,将其命名为《泉》,送到了艺术展,开启了现成品艺术的先河。为什么一个购买的小便池可以成为艺术作品?用非常简单、粗糙的说法来说,在于艺术体制的接受,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去看看比格尔的《先锋派理论》。
总之,艺术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范畴,最原初的问题往往是最根本又最复杂的。随着科技的发展,艺术形式还会更加五光十色,这个问题也就越来越关键。但在今天,我们迈出了探索的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