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意可以被考验吗

视频时代,人人都可以设计创意、拍视频。有些视频博主或为了博得流量,会设计一些情节,比如夫妻俩在街头吵架、老人在路上摔倒、孩子被人带走等场景,暗中拍摄路人的反应。视频中,有人匆匆而过,有人驻足观望,有人加入其中帮忙……作为观众,我会想,如果我知道这一切都是谎言,我又会如何应对?

你看过网上传播的“助人”视频吗?看完是什么感受?

顾辰:我看过一个视频:餐厅里,妈妈不停地骂孩子,声音越来越大,吸引了周围所有人的注意,但没有人起身去帮助孩子,直到妈妈打了孩子一巴掌,才有人站起来阻拦,并指责了这个妈妈。我很佩服这个陌生人。如果我在场,可能也是一个看客,毕竟这是别人的家事。但后来我看到弹幕里有人说,这是某个电视台的综艺节目,站起来的那个人是演员扮演的,我顿时觉得他也没有那么伟大了。但我想,如果以后我和妈妈一起看到的话,我会和她一起去阻止那个妈妈。

林臻:一档讲派出所民警的综艺节目里有一个案件讲道,一个青年晕倒在楼梯间,此地人来人往,但没有一个人上前询问,等到青年被发现的时候,已经去世了。其间发生的所有事情,楼梯间的监控摄像头记录得非常清楚。多希望这就是一场表演,即使没人救,这个青年也能自己站起来,回归世界。现在的监控网络如此发达,走出家门,我们就暴露在摄像头里,是哪个摄像头拍的,是谁拍的,在善意面前并不重要。你若是想去帮忙,就去吧,“该不该”不是我们要不要帮忙的判断标准。

你认为“助人”视频该不该拍?它有什么宣传效果?

蔡雅琪:如果拍摄视频是为了宣传,向人们呼吁看到旁人需要帮助的时候,尽己所能伸出援助之手,我觉得是可以的。若是能在视频的末尾加一些实用的助人小贴士会更好,比如告知大家要在保证自身安全的情况下去帮助别人,尤其未成年人,如果不能保证自己的安全,还是不要去冒险助人。帮助他人的时候,先衡量自己的能力,不管不顾是对自己的不负责任,也是对他人的不负责任。

涂雨欣:拍摄视频的人很有可能因为流量有了收入,但绝对不能用打扰别人的生活来换取。有些被拍到的人其实根本没注意,但他的无心之举会招来大范围的网暴。还有的助人者也会因为一些操作不当的问题受到责难。我之前就看到过一个大人救了落水的孩子,但因为救上来之后,采取了一些不恰当的救人措施,网友们纷纷谴责这位救人者。可能拍视频的博主没有这样的想法,但藏在屏幕背后的网友们可能会“恶”解别人。

如果别人拍了你做好事的视频,你会同意他传播出去吗?

张自涵:不会。首先,我觉得把自己暴露在媒体上是一件可怕的事情。其次,我还会担心,网友们会觉得我是一名“演员”,但其实我根本不是,有理说不清,所以我肯定不会同意他们把视频播出去。

丁琛宇:会啊。前段时间我就看到一个视频,有几个高中生看到有人晕倒在地上,就送晕倒者去医院。但他们挺聪明,其中一个学生负责拍视频,其他学生负责扶伤者,这样既能保证自己不被讹,也能帮助别人。如果这样的视频能被更多人看到,大家也都能学习,知道该如何做好事。这个宣传效果还是存在的。

(感谢以上参与讨论的中学生)

善意可以被考验,但不该被考验

文 果果马

心中的善意就像体内的水分含量一样,会根据各种因素的变化而发生改变。如果一名高中生获得了某项比赛的一等奖,正情绪高昂,那路上遇到有人因为生病正在筹款,他看到了,可能会捐款。但如果他正在为自己的失败而难受,可能在路过同一路段的时候,根本没有心情去关注周围的事物,他便错过了这次善意的传播。如果我是一名旁观者,我会理解他:开心的时候,善意浓度会高一些;不开心的时候,无暇顾及其他。

而从人性角度来看,每个人都有其独特的性格和经历,这决定了他们在面对考验时可能做出的不同反应。有些人天生就具备强烈的善良品质,无须考验也能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来;有些人则需要在特定的情境下才能激发出善良的一面。因此,将善良视为一种需要通过考验来验证的品质,也许并不完全准确或公平。

如果上述情况中,求助者是一个演员,事情被拍成了视频上传到网上,又正好遇上了事件发酵,一些不明就里的网友就会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审判演员,审判学生,审判视频里的每一个人。而就善意被考验这件事情本身而言,它会让人们陷入一种道德困境。一方面,考验善良可能会促使人们更加坚定地秉持善良品质,通过实际行动展现其真实性;另一方面,过度的考验也可能导致善良被滥用或误解,甚至可能使善良的人受到伤害。

善良作为一种道德品质,其真实性和价值不应仅仅通过考验来验证,更重要的是要在日常生活中通过言谈举止来展现和弘扬善良品质。同时,我们也应该尊重每个人的独特性格和经历,避免对善良进行过度或恶意的考验,在信任的基础上,共同营造一个更加和谐、友善的社会环境。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