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退”来了,正确认识“老龄化”
作者: 胡姚雨
2024年9月,《国务院关于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的办法》正式发布,提出从2025年1月1日起,男职工和原法定退休年龄为五十五周岁的女职工,法定退休年龄每四个月延迟一个月,分别逐步延迟至六十三周岁和五十八周岁;原法定退休年龄为五十周岁的女职工,法定退休年龄每两个月延迟一个月,逐步延迟至五十五周岁。至此,大家“期待已久”的“延退”政策终于落地了!
说是“期待已久”,主要是由于前期传言纷纷,让人有一种“既怕不来,又怕乱来”的隐忧。如今,按照“小步调整、弹性实施、分类推进、统筹兼顾”的原则,渐进方式落地,整体温和平稳。犹记得许多年前去清华大学参观,看到操场上醒目地挂着“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的标语,鼓励同学们加强体育锻炼、提升身体素质,可见口号提出者是多么高瞻远瞩。
我国退休年龄还不算太晚
有人说,延退落地,该来的还是来了。其实,和许多国家相比,我国目前的退休年龄真不算太晚。
北欧是全球高福利代表性地区,像冰岛、瑞典两国,规定领取养老金的男女年龄分别为67岁、65岁;2011年前,挪威规定67岁才能领取养老金,2011年后才开始实行62岁至75岁之间可灵活退休的新法案;芬兰在2005年开始实施延退,把退休年龄从60岁提高到了63~68岁。距离近一点的日本,目前规定的退休年龄是65岁。其老龄化、少子化问题在全球范围内最为严重。2023年,日本老龄化率已经达到29.7%,相当于近3成人口是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
联合国对老龄化社会有明确的界定,老龄化率是指65周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这个比率超过7%即进入老龄化社会,超过14%是深度老龄化社会,超过21%则是超级老龄化社会。
早在1970年,日本老龄化率就超过了7%,中国在2001年左右才达到这个水平。到2023年末,中国的老龄化率已达到15.4%。
我国退休年龄一直以来比较早,这和退休政策多年来一直没变有关。男职工60周岁退休、女职工50周岁退休的规定其实沿自1951年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相当于从新中国成立以来,这个规定就没有变过。
如今,在老龄化进程加速的现实下,退休年龄实在到了不得不变的时候。
延退的真相:不只是因为“老龄化”
老龄化是延迟退休的一个重要原因,但不是唯一原因。
人均寿命变长也是延退的考虑因素。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医疗条件不断改善,长寿者越来越多。我国人均预期寿命已经从1949年的35岁提高到了如今的78.6岁,婴儿死亡率下降到4.5‰,均为历史最好水平。其中,城镇居民人均预期寿命更是超过了80岁。因此,在老年人越来越多的情况下,挪一点“退休”的日子用于“奋斗”,也算合乎情理。
此外,人均受教育年限变长也是原因之一。这些年,“学历贬值”等论调不绝于耳,主要原因就是人均受教育年限变长了。根据国家统计局和教育部数据,2023年,我国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已达14年,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口更达到2.5亿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60.2%。上学时间的延长,意味着工作时间的推后,那么退休年龄延迟,从长期来看也是必然趋势,特别是硕士、博士等高学历人才及高精尖人才持续增多,理应让这些人才发挥更多效用。
正是在各类因素的叠加下,延迟退休政策最终落地了。短期内,新政实施总会引起一些议论,比如,大龄就业者迟迟不退,年轻人如何充分就业?大龄就业者身体素质下降,还能胜任工作吗?这些担忧当然是合理的,但延退同样也会带来新的机遇。
比如,间接来看,延退将创造新的服务需求、扩大就业机会,或许还能让社会上隐形存在的“35岁年龄歧视”有所缓解;直接来看,延退将让相应人群的养老金缴纳年数增加,同时领取时间也相应延后,这一增一延,对减轻目前我国养老金发放压力大有助益——要知道,老龄人口剧增,养老金“不够用”是很多国家面临的现实难题。2024年9月,韩国政府就公布了新的养老金改革方案,计划将养老金缴费率由9%上调至13%,因为按照韩国此前6万亿元的养老金规模,再过30年这笔国民“养老钱”就差不多要用完了。
“老了”以后怎么办
延迟退休是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必要举措,但无论延多久,退休总会到来,如何在老龄化社会中更好地满足每个人的养老需求,是一个更需要深入思考也更具挑战的问题。
已经“很老”了的日本有不少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
因为“老得早”,这几十年实践下来,日本积累了诸多有益的社会养老经验,虽然日本老龄化问题严重,但日本老人的生活幸福感并不低。比如,由于老龄人口多,导致社会资源相对紧缺,因此日本70%以上的老年人会选择居家养老。对此,政府会给一笔钱帮助老人进行住宅改造,包括加装扶手、更换老年人专用浴缸等。日本还专门颁布了《对应长寿社会的住宅设计方针》,以文件的形式对老人宜居住宅进行标准化设计,从物质到精神层面都彰显着浓厚的老龄化关怀。
物质方面,设计方案里明确要求厨房燃气灶具最好带有安全装置,防止老人忘记关火;厨房操作台面的高度也很有讲究,对普通老人,一般确定为身高的一半再加5~10厘米;对坐轮椅的老人,高度要根据老人的腿部情况确定,一般为坐下后的膝盖高度加18厘米,以便老人能坐着操作;厨房水龙头为感应式的,且最好是泡沫出水方式,减少溅水等导致的额外清洁工作……
精神关怀方面,面对残障老人,很多养老服务人员并不把重心放在喂好饭上,而是手把手教瘫痪老人努力自己吃饭,在服务的同时帮助其重建自理能力和重拾生活信心;同时,也会主动带老人下楼,和众多老人一同进餐,防止封闭孤独……就像之前说的,这种模式将带动养老服务产业成为热门产业,创造岗位需求,为社会发展注入新动能。
在美国,老年人的养老方式一般有三种。比较舒适的方式是雇人居家养老,这类老人通常身体条件好,且有一定的经济能力;经济条件一般的会去老年公寓,类似于租住在一个老年社区,天天和同龄的“老伙计”玩耍;还有一种是进养老院,这类老人通常需要专业人员照顾,有点类似长期住院,且这类机构收费较高,穷人往往难以负担,需要申请政府救济。
世界各国的养老模式整体大同小异,比如,德国的“合租式养老”(一批志同道合的同龄人组成小型生活社区),加拿大的“乡村养老公寓”(老人可以回归田园、种菜养鸡),韩国的“托老所”(类似老年版“托儿所”,每天有专车接送老人,在托管中心内还可以上课、玩游戏、练体操)等,都是通过群居或寻求专业服务的方式来安度晚年。
通过了解这些发达国家的养老经验,你会发现,拥有一些能够“相伴到老”的伙伴很重要。除了自己的伴侣,志趣相投、性情相近的朋友,也能在未来发挥重要作用。养老的本质是,确保有人能一直关注到你、联系到你。当然,除了他人的帮助,我们自己也更应该从年轻时就学会照顾身体、保持健康的体格,未来定会受益无穷。
时光易逝,每个人都会迎来衰老。但换个角度想,老去也意味着我们平安、完整地走过了人生。站在青春的节点上去想象衰老、描画未来,如何让接下来的人生更有意义,是我们当下值得思考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