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人奇书的当世之用和跨世价值

作者: 高利

奇人奇书的当世之用和跨世价值0
高利

今天给大家推荐一本初版于1915年的“奇书”—辜鸿铭先生的《中国人的精神》。

此书何奇之有?一奇是在当时浩荡的“西学东渐"潮流中,这本书逆潮流而上,引领"东学西渐"的风向;二奇是辜鸿铭及其主张在当时的中国被嘲笑甚至被唾弃,而在国际上却备受推崇,甚至不少著名大学将其作品作为必修的哲学思想教材;三奇是此书内容有着很强的学术性、专业性,但读起来让人服膺之外,更有一种轻松、有趣、温暖的感觉。

这本书以英文初版,110年来,被译成中文、德文等多个版本,再版无数次,有着广泛的受众。所以,你可以读英文版、德文版等,也可以读中文白话版(如李晨曦译)文言版(如颜林海译)。

这本书及辜鸿铭其人何以受到横穿千万里、跨越110年的持续关注?

第一,其中有读者猎奇的成分。

奇人奇书的当世之用和跨世价值1
辜鸿铭(1856-1928)

被称为"怪杰"的辜鸿铭"生在南洋,学在西洋,娶在东洋,仕在北洋”,精通9门语言,获得过13个博士学位,俨然是清末民初精通东西方科学、思想和语言的第一人。当时,很多西方学者都说:到中国可以不看三大殿,但不可不看辜鸿铭。西方学者以见辜鸿铭其人、听辜鸿铭演讲、和辜鸿铭通信为荣一一据说,辜鸿铭的演讲门票价格很高,比当时顶流艺术家的演出门票价格还高。此外,辜鸿铭当时的人设是狂、怪、有才而有趣,又因其比较极端的保守言行和政治立场,形成了其西方热捧、东方冷贬的奇特口碑。对其在语言、学术思想等方面的建树,虽观点不一,但东西方无一例外都予以尊重,蔡元培就曾邀请辜鸿铭在北京大学执教。辜鸿铭很感谢蔡元培,称当时的中国只有两个好人,一个是他自己,另一个就是蔡元培。他也没有辜负蔡元培的信任,经常以“我头上的辫子是有形的,你们心中的辫子却是无形的”"我们中国人过的是一种心灵的生活”之类的警语和思想启发学生、发人深省,为北大成为当时的学术思想重镇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用当下流行的话术说,辜鸿铭是个有话题、有流量又有实力的人,他的作品备受关注就不难理解了。

第二,本书确有立足“当代”跨越时代的价值和意义。

辜鸿铭通过这本书向西方世界介绍中国文明的精神和价值,并揭示其意义一中国文明,不仅是中国延续和发展的动力,对于西方乃至全世界、全人类的发展也意义深远。

辜鸿铭在“绪论"中针对当时正进行着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对西方世界做出了一针见血的论断:西方世界的逻辑是"战争已成为需要”,困扰他们的问题“并非战争的爆发,而是不断武装他们自身的必要性”。正是因为这种互相提防针对的零和博弈逻辑的存在,再加上欧洲人“已丧失了对上帝的敬畏”,他们也“不会想要恢复牧师阶层”,所以,想要摆脱战争和社会的撕裂、紧张,就必须找到帮助其维持文明秩序的力量。110年后的我们环视战火纷飞的中东、俄乌和非洲,就会发现辜鸿铭对西方世界运行逻辑的判断依然准确、深刻且值得借鉴。

奇人奇书的当世之用和跨世价值2

辜鸿铭给出的解决方案在今天来看也同样有借鉴意义:若欧洲人真想扑灭军国主义,那就得找到被爱默生称为不以暴易暴的正义和爱的法则(即道德的力量),“事实上,我真的相信,欧洲人战后会找到文明这一大问题的解决之道一就在中国这里”,中国文明中的道德力量可以帮助西方乃至全人类找到更持续向好发展的动力和方案。

辜鸿铭在书中向西方人介绍中国文明时,坚信中国文明必有达成个人和世界和谐发展的巨大能量,这个论断诚不我欺一在当今这个纷纷扰扰的世界里,“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互相尊重、合作共赢的未来发展"中国方略”不也正被世界看到并积极实践吗?

如果说,一个人一辈子只生活在自己的村子里,对外面的世界完全不了解,而且学习和融会贯通的能力都不行,当他宣称他们村是世界上最发达的村子,他们村的人是世界上最完美、最有教养的人,他们村的精神是世界的希望时,我们当然可以送给他井底之蛙的称呼,并一笑置之。但当一个人的论断源于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之后的专业学习、认真思考和客观比照,是不是很值得我们认真研究一下呢?

辜鸿铭其言其行其主张虽有争议,但他对中国文明的守护、对中国文化的自信、对中国人身份的强烈认同及相信中国必将向好发展的信心是毋庸置疑的,而其作品中的识见和思想也多有卓著之处。

思考:

辜鸿铭和费孝通都是学贯中西的学者,他们都以宽广的学术视野和素养审视世界,尤其是中国社会,对中国社会的组织方式和中国人的特点提出了独到而深刻的见解。结合《中国人的精神》和《乡土中国》,谈谈你如何看待他们两人观点的异同,也可对“差序格局""乡土社会"“家庭”等概念进行多角度思考。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zxtb20250419.pd原版全文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