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水的姿态, 烘托馥郁芬芳
作者: 松三冬去春来,家里的水仙又开过一季,我细细地洗净水仙盆,小心收纳好,留待来年的芬芳。
每年入冬以后,江南的花市上就会满满当当摆出白色的水仙球。雪白的蒜球上冒出几抹翠色的新芽,如雪地之新绿。杨万里说:“天仙不行地,且借水为名。"依水而生的水仙,自遥远的古代便以亭亭玉立之姿折服文人之心,它不但出现在文人的桌案上以作清供,更频繁亮相于文人的画卷中让人爱不释手。只是,这袅娜的身姿要如何承载?古人多么擅长抓取美、突出美啊一—因有水仙,而有了水仙盆。

水仙盆那么多,最有名的当数宋代汝窑的青瓷水仙盆。盆形椭圆,侈口,深壁,平底凸出窄边棱,四云头形足;周壁胎薄,底足略厚,通体满布天青釉。更精确的描述是,它高5.2厘米,口径长18.6厘米,宽13.3厘米,底径长16.2厘米、宽11.1厘米。这样说,我们还是很难想象它的样子,但只要看一眼,我们便会惊叹最初设计它的人用尽了巧思。
为了充分体现水仙的姿态,水仙盆的一大特点,便是浅。浅浅的洗子,有圆形的、椭圆形的、长方形的清水浸漫过水仙的根须与球体,翠色嫩芽通过吮吸阳光与水分,一日日抽长。直到某日,葱绿叶脉挺立,雪白花苞张开,承托出清灵的金黄色花蕊一—没有什么更好的花器可以这样恰如其分地托住水仙整体的美了。
在所有的宋代汝窑青瓷水仙盆里,最珍贵的,要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那只无纹水仙盆。
首先,我们从汝窑说起。汝窑珍稀,为世人所爱。为什么?有一个名叫周煇的宋代人在他的《清波杂志》中写道:"汝窑宫中禁烧,内有玛瑙末为釉,唯供御拣退方许出卖,近尤难得。"意思是,汝窑由北宋皇宫专门烧制,民间禁止制造,更不可能拥有。宋室南渡时,汝窑烧制前后不过二十年,产量、存量都小,流传至今的真品已不足百件,已知的仅六十七件。
其次,因在原材料中加了珍贵的玛瑙末,汝窑釉质莹润、光泽内含,有了“雨过天青云破处”"千峰碧波翠色来"的美妙,世人评价其“似玉非玉而胜玉”。汝窑为魁,居于宋代“汝、官、哥、钧、定"五大名窑之首。
最后,这是一件"无纹"的汝窑作品。现存的汝窑瓷器都带有开片纹,皮、蟹爪、芝麻花因瓷器胎层和釉层原料在烧制时膨胀程度不同,釉面就产生了开片。这一不可避免的缺陷因恰好契合宋代崇尚自然、接受残缺的理学家思想,广受追捧。只是,也许理学家们也要为这只无纹水仙盆的完美所惊叹,它无一缕开片,通体满布天青釉色,如此莹润,连边缘处的釉色都薄薄均匀挂住。既有骨骼的秀美,又有肌肤的秀润。看着它,如一缕清泉入眼,心中刹那安宁。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页码:zxtb20250420.pd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