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

作者: 陈智峰

故乡0

阅读下列文字,按要求作文。

最美故乡景,最亲故乡人,最浓故乡情。杜甫诗云:“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故乡是什么?是春运时的一张车票,是中秋时的一轮圆月,是清明节的一炷香,是记忆中的一椽老屋,是想起童年趣事时的一抹微笑,是不经意间流露出的一口乡音……

有人感叹“故乡荒芜了,再也回不去了”,而苏东坡却有词云“此心安处是吾乡”。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可结合见闻写自己的亲身经历,可联系现实谈自己的所思所感,也可紧扣材料主旨阐述自己的观点。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得写成诗歌;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 审题指导

对“故乡”一词,《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出生或长期居住过的地方;家乡;老家。”根据这个解释,“故乡”有两种内涵:①地理意义上的出生地,即老家;②长期居住过的地方。第一种内涵我们很容易理解,但第二种内涵往往被我们忽略。第二种内涵亦即苏东坡所云“此心安处是吾乡”。从这个意义上来看,苏东坡的“故乡”不仅是四川眉山,还包括杭州、徐州、密州、黄州、惠州和儋州。元符三年(1100),苏东坡离别谪居三年的海南岛北归时,曾有诗留别海南的百姓:“我本海南民,寄生西蜀州。忽然跨海去,譬如事远游。”(《别海南黎民表》)而周作人也说:“我的故乡不止一个,我住过的地方都是故乡。”(《故乡的野菜》)因而,如能从这个意义上来理解“故乡”,那么,文章的深度和新意也就随之产生了。

这是一道贴近学生生活的作文题,试题很开放,考生可以写记叙文,也可以写论述文。对于此题,考生可以有多种写作思路。

1. 故乡风物记。记忆中故乡的山川树木、一花一草,或如题中所说的一椽老屋,皆可以成为寄托故乡情感的载体。正如余秋雨所言:“思乡往往可以具体到一个河湾,几棵小树,半壁苍苔。”(《乡关何处》)鲁迅笔下的百草园和三味书屋、周作人笔下的乌篷船、汪曾祺笔下端午的鸭蛋,均为作者乡情所系。

2. 故乡人情记。俗话说:“美不美,故乡水;亲不亲,故乡人。”故乡的人见证了我们的出生与成长,是乡思乡愁的重要载体。鲁迅在《朝花夕拾》中追忆了父亲、长妈妈、范爱农、寿镜吾等人,抒发了对故乡亲友和师长的怀念之情。温州籍作家琦君也曾说:“我常常想,我若能忘掉亲人师友,忘掉童年,忘掉故乡……我宁愿搁下笔,此生永不再写。”(《留予他年说梦痕》)

3. 故乡习俗记。古语有云:“习俗移人,贤智者不免。”所谓习俗,是指在一方水土上,大家生活了千百年而逐渐形成的一种生活习惯。如能从习俗视角入手写故乡,也是极佳的角度。如汪曾祺在《故乡的元宵》中写的故乡高邮的元宵节习俗(送麒麟、走马灯、看围屏等),颇引人入胜。

4. 回不去的故乡。城市化的进程是谁也阻挡不了的,故乡山河的变迁也摆在每个人面前:年少时曾经嬉戏的河流,如今长满了荒草;老房子塌了,山路也变窄了。现实的故乡总是与我们内心的故乡相去甚远,于是出现了这样的现象:他乡是前路,是安放肉身的地方;故乡是退路,是安放灵魂的地方。

5. 此心安处是吾乡。俗话说:“男儿志在四方。”在交通日益发达的今天,“生活在别处”成了一种常态。我们常常会有一种“梦里不知身是客,且认他乡作故乡”的错觉。但只要是我们奋斗过、爱过的地方,便成了我们的另一个故乡。正如王尔德所说:“无论什么地方,只要你爱它,它就是你的世界。”(《快乐王子》)

相较而言,前三种较适合写记叙文,后两种可以写论述文。只要能言之有物、言之有情、言之有理,均可写出佳作。

上一篇: 我观
下一篇: 河流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