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物

作者: 朱瑜冬

万物0

阅读下列文字,按要求作文。

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或在身边,或在旅途中,或在书中……自然界的万物和我们相遇、相伴、共生。

《与自然共生》杂志编辑部向你约稿,请以“与 的相处之道”为题,谈谈你与自然相处的美妙时刻、体悟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得写成诗歌;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 审题指导

在以往的高考作文中,关于“人与自然”主题的考查多侧重于引导考生关注自然,阐发对自然生活的感悟,如2015年广东卷“感知自然”、2010年江苏卷“绿色生活”、2008年重庆卷“在自然中生活”。如今,“生态文明”被频频提及,已成为社会共识,如何贯彻共生理念,联系生态与时代发展成为考查要点,如2018年北京卷:“生态文明建设关乎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优美生态环境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期盼。请你展开想象,以‘绿水青山图’为题,写一篇记叙文,形象生动地展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图景。”不过这里明确要求写记叙文,加上切入点相对更大,因此与此次作文题有差别。

本次作文写作时,首先可结合历史了解背景,让自己的切入点更有针对性。题中第一句话来自《荀子·天论》,意思是“万物各自得到调和而生长,各自得到滋养而成熟”。在自然面前显得格外渺小的人类,对自然更应该保持一颗敬畏和谦卑之心,与大自然保持一种和谐共生的关系。不过,从石器时代、铁器时代到机器时代,人类对自然界的改造越来越深入。从“敬畏天地”到“人定胜天”,自然在人类的眼中,逐渐从神灵变成了工具。二百多年的工业文明是人类征服自然的文明,社会生产力空前提高,人类对自然的索取亦空前增长,人们逐渐忘记:自然并不是一个死物,自然的生命与人类社会的生命紧密勾连在一起。

那么,我们与自然界万物要秉持怎样的相处之道呢?这里当然要结合自己所选的“物”具体展开。如果写动植物中的一种,无论是鸟兽虫鱼,还是梅兰松菊,都要体现“共生”的特点,即指人和他物之间所形成的紧密互利关系。在这种关系中,一方为另一方提供有利于生存的帮助,同时也获得对方的帮助。由此看来,如所填的内容为“风云雷电”“日月星辰”等自然现象或客体,写“共生”就有一定的难度了,即使勉为其难地写,也会有一种“任尔东西南北风,我自岿然不动”的尴尬。当然,如另辟蹊径,或许也可创新,如写月,结合登月计划等,也可以契合“共生”这一要点。

选好了对象后,就要注意对“共生”关系进行清晰深入的阐述。

我们有过依托的关系。尚在蒙昧之时,生命极易受摧折,或许是幼犊依恋母体,或如弱者渴求庇护,人类自发地崇拜自然,由此衍生出一系列文化,一如图腾信仰、巫医术数。在彼时人的眼中,依托自然的意愿,生命得以延续,文明得以发祥。

我们有过亲近的关系。走过茹毛饮血、刀耕火种的时代,人类不再日夜挣扎于生死两端,仅仅凭依自然的“意愿”繁衍生息。自我意识逐渐觉醒,人类得以重新认识世界,以“我”的视角领略自然之美。

我们有过敬畏的关系。工业文明发展后,超前的生产力和对物质资源的渴求,使人们加大了对自然利用、索取的强度。自我意识膨胀后,人类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跃跃欲试,不惮于挑战自然的权威地位,宣扬人类中心主义。

在此基础上,这个时代的我们提出了“共生”关系。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当我们每一个人怀着热切的爱去亲近自然、触碰自然时,自然也会温柔以待。换句话说,我予世界温柔,它会敬我以歌。因为生命孕育于自然,也归依于自然。作为众多生灵之一,人于自然天地间繁衍,文明也因自然万物而发祥。我们人类需要在传承中反思,在反思中走向未来。

本题写作时一般可以采用以下两种解构思路:一种是探讨剖析人与自然的关系,剖析对自然的态度变化,强调和谐共生、共同发展;另一种则将“共生”的观念与时代现实、发展趋势相结合,从个人、国家、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层面展开思考。

上一篇: 异乡扎根攻略
下一篇: 与杉的相处之道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