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山河颠倒,我愿做侠

作者: 刘鸿玮

古往今来,“侠”从原本被民众仰望的惩恶扬善、为国为民的英雄豪杰,到而今人们避之唯恐不及的好勇斗狠、目无纲纪的江湖莽夫,其背后的原因不得不引人深思。在我看来,“侠”这一行为主体,更应该被人关注的,是其所蕴藏的精神内核。

侠之为侠,是因为侠身怀“侠义”。外在表现为反抗,内心合乎于大义,所以行侠的目的在于济世。还记得那一句“意气兼将身命酬”,若没有慷慨献计的侯嬴和勇报知己的朱亥,赵国如何在强秦的围困之下求生?若没有那个左冲右突的李贽,道学家编织的牢笼和封建伦理的疮疤又如何一点点被撬动?我还想起加缪笔下的“局外人”,若默尔索不反抗社会的道德审判,“荒诞”的理性又怎么焕发出时代的价值?以及那喊“力士脱靴”的洒脱,那期盼“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坦荡……他们极富个性,无不在反抗,坚守个性,又兼济天下。我也想成为像他们那样的侠,点亮心中的火种,而后照亮苍穹。

有太多人心甘情愿半截身子困于制度的囚笼,忘记了个人应有之“义”,忘了反抗,似灭亡在鲁迅笔下的铁屋。当万千麻木的人习惯于在黑暗中沉默,谁愿起身做与世相违的侠客,大声呐喊,冲破铁屋呢?现代社会下,各种纲纪条框只许人们守着一成不变的秩序,而那些勇于发声、修缮社会的侠义之人却往往少之又少,可贵而难求。

有太多人误解了“侠义”,掀起了社会乱象。肆意宣泄的“键盘侠”、以“伸张正义”伪装暴力行为的小团体主义者,不得不让我们提高警惕。利益的风暴撕碎了悬挂在人们头顶的崇高云层,他们伸张了个人或小团体的“义”,却践踏了民众群体的大义,忘了初心,忘了济世,必然会陷入损人的深渊,最终还会害了自己。这个时候,我们特别想念那逐渐远去的侠义。

纵观这个时代,价值走向多元,想要打破思想与习惯的囚笼,重新烛照世人,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让我想起阿伦特在反思二战时提出的“独立判断”:倘若循规蹈矩,则可以指望“法不责众”,逃避责任;而坚持独立判断,自己便是赤裸的个体,需要独立承担所有的责任和后果。王安石在“一切不事事”时,以“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的责任感,反抗天下俗见,以求得理想的政治愿望的实现,即便“济天下”失败,他也无怨无悔地承担起所有的怨诽。当世人都在沉默中沉沦,或在沉沦中假寐,只有那心怀大义、明辨善恶、勇于斗争、勇于承担的真侠士,才能挺身反抗俗世暴虐的毒箭,救济人间无涯的苦难。

我想成为这样的青年,执侠义之剑,斫去“桂婆娑”,让朗月“清光更多”,长空万里,一片澄澈。

倘若山河颠倒,日光遮蔽,我定要拔剑出鞘,做那平山河、映日光的侠客。

指导老师:孙皓绮

■ 教师点评

电影《一代宗师》中提及,武道的三种层次是“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在作者笔下,侠兼有这三种境界,坚守个性,兼济天下,以反抗为表现,以大义为灵魂,通过反抗,弘扬大义,济世安民。此文文采出色,古典诗文、哲学思想信手拈来,对社会现实的观察与思考也颇具个人见地,充分展示出作者的阅读积累、文化素养与思辨能力。

■ 素材积累

历史典故类:

1. 《史记·刺客列传》中记载了豫让的故事。豫让早期曾投靠晋国的范氏、中行氏,但因相处不投机又投靠智伯,受到智伯的宠爱与赏识。智伯被赵襄子所杀,豫让逃入山中, 发誓说:“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今智伯知我,我必为报仇而死,以报智伯,则吾魂魄不愧矣。”他伪装进入赵襄子宫中修整厕所,寻机刺杀,但被赵襄子发现。赵襄子念其为“义士”“贤人”,放他一马。不久,豫让又以漆涂身,使肌肤肿烂,吞炭使声音变得嘶哑,潜藏在赵襄子必经的桥下,准备再次刺杀,但又被赵襄子发现。豫让认为“臣事范、中行氏,范、中行氏皆众人遇我,我故众人报之;至于智伯,国士遇我,我故国士报之”,求得赵襄子的衣服,拔剑斩其衣以示为主复仇,随后自杀。

2. 《史记·游侠列传》中写到汉初侠士朱家,常常救济危难之人,自己家中却没有剩余的钱财,衣服破得没有完整的颜色,每顿饭没有两样以上的荤菜,乘坐的不过是一辆牛拉的车子,但依旧“趋人之急,甚己之私”。他所藏匿和救活的豪杰数以百计,被他所救的普通人更是不计其数,但他始终不夸耀自己的才能,不为自己的恩德沾沾自喜,甚至唯恐再见到那些他曾经给予过恩惠的人,以免给那些人带来压力。

3. 《战国策·燕策三》记载战国后期,燕太子丹为了挽救行将亡国的命运,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手段无能为力的情况下,派遣荆轲行刺秦王。行刺虽然失败了,但荆轲“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慷慨悲歌却成了千古绝唱,英雄豪杰的侠义风范亦从此得到了张扬和流播。

文学作品类:

1. 李白《侠客行》中描绘了这样一位侠客:“赵客缦胡缨,吴钩霜雪明。银鞍照白马,飒沓如流星。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纵死侠骨香,不惭世上英。”这位侠客豪迈英武,飒爽潇洒,剑术高强,为人勇敢,更难得的是解人之难,不图名利,最终不仅在当世留名,更在后世侠骨传香。唐代游侠之风颇为盛行,李白自己就喜剑术,尚任侠,一生的立身处世都带有浓厚的侠义色彩。《侠客行》表达出对侠士疾恶如仇、乐于助人、言必信行必果的向往与赞赏,也表现出有别于六朝孱弱萎靡之气的昂扬恢宏的时代精神。

2. 《水浒传》中的鲁智深,为萍水相逢的金翠莲父女打抱不平,三拳打死欺侮他们的恶霸“镇关西”郑屠,即使丢了提辖的官职,成为杀人犯,也并不抱怨与后悔;他在桃花村借宿时,得知小霸王周通想强娶刘太公的女儿,便假扮新娘,戏弄周通,之后又亲自前往桃花山,先礼后兵,解决此事。在那个动辄杀人放火的时代,他能明辨是非、疾恶如仇,又古道热肠、机智率真,虽看起来粗鲁莽撞,却是为数不多的真正善良之人,闪耀着人性的光辉。

上一篇: 梦想
下一篇: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