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想

作者: 孙皓绮 汪啸波

梦想0

阅读下列文字,按要求作文。

在古今中外的历史文化与艺术创作里,一直活跃着“侠”这个群体。他们惩恶扬善,扶危济困,为国为民,奋不顾身。但在当代,“侠”却常被视为好勇斗狠、目无纲纪的代名词,与现代文明格格不入。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请结合上述材料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得写成诗歌;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 审题指导

1. 独特的文化现象

“侠”是中国历史上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韩非子提出“侠以武犯禁”。司马迁则对刺客、游侠“士为知己者死”“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厄困,既已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的精神大力赞赏与推崇。当侠士扶危救困的精神与儒家倡导的“义”结合在一起之后,侠义精神更成了文人理想人格的有机组成部分,甚至与国家民族的盛衰荣辱紧密相连。“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变法志士谭嗣同,“一腔热血勤珍重,洒去犹能化碧涛”的鉴湖女侠秋瑾,都是以血肉之躯“为民请命”、于大敌当前“勇赴国难”的侠义之士,也奏响了回荡于整个社会的慷慨之歌。

正是因为中国人对侠的熟悉与喜爱,西方大银幕上惩恶扬善、捍卫正义的佐罗、罗宾汉、Spider-Man和Batman,在被介绍给中国人的时候,也被冠以“蒙面侠”“侠盗”“蜘蛛侠”“蝙蝠侠”的名号。今天的中国人,会把RH阴性血无偿献血志愿者叫作“熊猫侠”,把夜间养护、维修高铁线路的铁路工作人员叫作“夜行侠”,把疫情封控期间服务于各个社区的志愿者称为“团购侠”“送菜侠”“看病侠”。“侠”者拔“刀”相助的豪勇、舍己为人的坚毅,不仅共存于中西方的艺术创作之中,也反映出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的真切诉求。

2. 积极的侠义精神

侠,既应该有高超过人的个人能力(武功、技能、财富等),又要有帮助他人的实际行动(惩恶扬善、扶危济困),更要以“义”为最高追求和精神准则。已诺必诚、追求“信义”的荆轲,顾念母姊、追求“情义”的聂政,酬报知己、追求“忠义”的豫让,对抗不公、追求“正义”的曹沫,还有追求“民族大义”的“侠之大者”郭靖,无不如此。

这样的侠,在法令被曲解、权势凌驾于一切的古代社会,便成了被压迫阶层中的弱小者最需要的援助者,而被压迫阶层中的果敢者自己就成了反抗强权、伸张正义的侠客,对贪官污吏、仗势欺人者发出有力的警诫与反击。反映于艺术创作中,侠士便成了正义、智慧和力量的化身。

3. 侠在当代的去与留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人们观念的进步,侠的思想和行为,与当代社会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冲突。

首先,侠对于“义”的理解是模糊的。侠客们的行侠仗义,往往掺杂着大量的主观感受和私人情感,模糊了“私义”与“公义”的界限。古有被权贵或恶势力以“知遇之恩”收买的帮凶,今有“为兄弟两肋插刀”的黑社会组织,其模糊、狭隘的“侠义”被加以利用,反而成了牟取团伙利益、欺骗民众思想的工具。

其次,侠的行为方式常常有些极端。好勇斗狠,往往以暴力来解决问题,逞的是一时之快;扶危济困,往往借助于“劫富”来济贫,这是与当代价值观相违背的对私有财产的侵害;惩恶扬善,往往靠侠士个人手刃恶霸,这是与当代法律制度相冲突的私刑滥用。网络上占据道德制高点、毫无顾忌谈笑风生的“键盘侠”,生活中却常常只是胆小怕事的“路人甲”。

再次,侠士重诺轻生的态度,让不少当代人表示难以接受。侯嬴、豫让“为知己者死”,被一些人认为是愚忠,是对生命的不尊重;聂政“皮面决眼,自屠出肠,遂以死”,也被一些人认为是执念,形式主义大于必要性。

如果能够破除这些局限,侠士与侠义精神在当下仍有存在的必要。民族危难时,为家国赴汤蹈火、舍生取义的气魄是侠义精神的升华;社会安宁时,为弱者捐款捐物、接力营救也不失为侠义之举。在熟人社会向陌生人社会转型的当下,在不公平、不自由、不平等、不诚信的现象发生时,旁观者为免“引火上身”,往往表现出群体性的冷漠。这个时候,“该出手时就出手”的见义勇为,会起到榜样作用、道德示范作用,从而对群体产生号召力和影响力。

因此,积极的侠义精神并不与法治背道而驰,反而是对法治的有力补充。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