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为什么爱看科幻小说

马清扬

(杭州高级中学钱塘学校)

上初中的时候,班上曾掀起一股“科幻热”,我的耳边出现了一些过去并不熟悉的词语,如“大刘”“硬科幻”“软科幻”“机器人三大定律”等。在这股强风之下,我也涉猎了一些科幻作品。印象最深刻的是好友推荐的《球状闪电》,故事中的主角陈博士在童年与球状闪电惨痛“邂逅”,长大后他爱上了物理学并参与研究闪电的项目,后来又被迫加入球状闪电的研究基地,去制止一场旷日已久的战争。人类命运与世界和平、未知的力量与危险,这些永恒的命题再一次被思考。被一件事物牵绊,为之痴迷、付出青春,追求一个神秘又可怕的“理想式”的存在,这值得吗?读着,我不由自主地和主人公一起思考。恍然发觉我之所以喜爱此书,相比科学内容,好像更因为其中的人文内涵。惊人的想法、天真的求知欲、粗糙又有力量的美,一并如烟花绽放在眼前。科幻作品满足了人们对未知的肆无忌惮的幻想,让我们可以乘着它的翅膀进入一个个新奇的世界。

李润涵

[苍南县灵溪中学(三禾高中)]

正如《沙丘》的“后序”所言,“沙丘宇宙是一口精神的大熔炉”。拥有强大的超空间旅行能力,政体却还是类中世纪的旧式联盟;人性在政治斗争中微乎其微,但善意和希望似乎总能把光明带给这颗危机四伏的星球。从《沙丘》的文字中,我能感受到磅礴的场面、瑰丽的想象和惊险的情节,它带给我的精神支持是难以用言语尽述的。时至今日,当我恐惧时,仍会用保罗母亲的自白“恐惧所过之处不留一物,唯我独存”自勉。

科幻作品不仅能带给我们在其他作品中难以感受到的眼界和胸怀,也让我们对自己的存在有了更深刻的思考。人类不仅仅是原子无序的排列组合,我们从星辰而来,在亿万年间拥有短暂一瞬存在,可以坦率地去爱,抚摸悲伤和滚烫的泪水,这是多么珍贵的事情。同时,科幻作品也让我们得以直视这片宇宙,生命、原子……一切的一切,都从这片暗淡蓝色开始,转化、变迁。科幻作品让我们在肉身被困厄于地表之际,得以用想象去窥探这片神秘的星空。

程徐奇正

(浙江大学附属中学)

为什么喜欢科幻作品?对我而言,这是“现实与理性的浪漫”。有理性而不死板,有幻想而不失真,这就是科幻的美妙。例如科幻小说《诗云》中,“神”把太阳拆解,用其能量来储存所有的诗。“神”毁灭太阳来写诗这个故事充满幻想色彩,小说用专业的科学知识加以科学叙述,使其变得真实。

很多科幻作品的内核不一定与科学有关,但通过科学的外壳,往往可以使内核的表达更加真实。若将每一部具体的科幻小说比作一张关于未来幻想的蓝图,这些蓝图的源泉只有一个,那就是现实;通往蓝图的道路只有一条,那就是理性。由此我们才有理由相信小说中故事的真实性,才有通往未来的信念。科幻小说给了既想要理性思考又想要浪漫色彩的我们一个充分的表达空间,同时又告诉人们:“看,我们是认真的!”

黄定安

(台州市洪家中学)

有两部科幻作品让我印象深刻:一部是小说《1984》,奥威尔在书里描述了一个极权主义社会。这本书打破了我对现实世界的固有认知,让我更加警觉和关注自由与隐私权的重要性。另外一部是电影《银翼杀手》,在那个充满了人工智能和复制人的未来世界里,影片试图探讨人类与复制人之间的道德和情感的边界。

我想,科幻作品之所以吸引我,是因为它们让我对未知产生了好奇心并拓展了想象空间。科幻作品将我们带入一个与现实世界截然不同的场景,让我们思考我们眼下所处的环境及未来变迁的可能性,也让我们更加关注自由、隐私和人性。

孟 想

(浙江大学附属中学)

在一段内心烦躁的日子里,我读了刘慈欣的科幻小说。那些小说中极具“科学性”的毁灭景象给了我极大的震撼:《朝闻道》里科学家们化作火球、《全频带阻塞干扰》里科研舰撞向太阳、《地火》里地狱般的矿井表面及《三体》里太阳系的二维化。毁灭的场景让我一下子摆脱了烦躁的心境,我感受到了宇宙无声的安宁,自己一直纠结烦躁的事情好像一下子变得渺小、虚无起来。更重要的是,在这些作品的“毁灭”之中,我看到了“重生”——人们对理想的执着(《中国太阳》《地球大炮》)、敬业无私的品质(《乡村教师》)和人性本善的那一面(《三体》)。大刘像是从火山口捧出一枚钻石,珍惜而悲伤地展示给世人看。而我,也同样爱着这悲伤而可爱的世界。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