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点子”与“思想实验”
作者: 吟光
面对一切变化和挑战,人类需要的不仅是技术技能,更重要的是保持创造力,学会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不断探索未知的领域。科幻创作,就是这样一个探索未知、挑战极限的过程。作为未来的创作者,你们拥有无限的可能性。
作为一名热爱幻想与科幻的作家,我常思考科幻的本质是什么。在我看来,科幻的核心之一在于“设定”——那是一种基于科学和技术的想象力,它打开了思维的脑洞,遵循逻辑规律,不断进行推演,并从一个小小的创意“点子”衍生出引人入胜的故事,创造出与当下截然不同的新世界。
科幻作家韩松在“科幻作品是如何构建世界观的”讲座中,总结了建构一个新世界要考虑的八个方面:概念、狂想、世界、奇观、细节、科学、宗教、艺术。具体涉及环境资源、种族、民族、生产生活、衣食住行、语言风俗、科技体系、社会制度等各个方面,也包括对新世界的立场、观点和看法。他还说到两个原则:①未来性原则,即用未来学的观点来看待世界;②假定性原则,即what-if,本质上就是“思想实验”。
在设计学领域,这种思维练习被称为“Design Fiction”,翻译成“设计虚构”或“思辨设计”,指的是用设计来思考未来。而在科幻文学中,我们称之为“思想实验”,即使用想象力去进行现实中无法做到的实验。通过这种方式,我们可以探索科学与想象力的边界,构建令人震撼的故事世界。
我们通过例子来看看科幻作家们是如何进行“思想实验”的:
作为中国科幻的里程碑作品,《流浪地球》设定太阳即将膨胀为红巨星,地球面临灭亡危机,人类如何应对这个终极挑战?“思想实验”推演如下——
科技发展:人类开展了宏大的工程——将地球改造成一艘巨大的宇宙飞船,借助数千座发动机推动地球离开太阳系,前往另一个恒星系统。这个设想既是科学上的挑战,也是对人类工程能力和科技进步的极限想象。
社会和文化变迁:在地球流浪的过程中,未来社会的结构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人们不得不适应新的生存环境,应对在地下城市生活、资源稀缺和环境恶劣等问题。
道德和伦理挑战:当资源有限时,如何公平分配?当面临生死存亡的抉择时,个人与集体的利益如何权衡?
人性的冲突:在极端环境下,展现了人类的团结、勇气、牺牲和爱等正能量,也揭示了恐惧、自私和绝望等阴暗面。
《三体》的核心“点子”是地球文明与外星文明的接触,这个设定提供了探索不同文明间相互理解、冲突和交流的巨大空间。通过“思想实验”,思考人类与外星文明接触的可能性和后果、三体星系不稳定的环境对文明发展的影响等;运用物理学理论探索科学的边界,例如“降维打击”对宇宙秩序的影响;通过原创性“黑暗森林定律”提出宇宙生存的策略,探讨了不同文明间的信任、背叛、生存斗争等问题。
《黑客帝国》的核心设定是人类被困在一个由机器控制的虚拟现实中,不自知地生活在一个被编程的世界里,不知道自己实际上是被机器所利用和统治的。当意识到真实的世界之后,人类应该如何应对,何去何从?这探讨了真实与虚拟、自我认知和自由意志等哲学命题。
在我的幻想音乐小说《天海小卷》中,我尝试用高深的物理学理论——弦理论,即一种解释宇宙基本粒子和力的物理理论来解释世界,认为其基础构成单元是微小、振动的弦。通过“思想实验”,科学有了唯美的艺术转化:设想整个宇宙是一把巨大的琴,其琴弦的振动模式代表了不同的物理现象和时空构造,创造了一个多维且交织的宇宙。
而在我的科幻新书《港漂记忆拼图》的设定里,昆曲的独特唱腔不仅是文化的传承,也是科学原理——特别是声学和物理学的结合:岩石板块内部的孔隙形成一种分形结构,这种结构在声波与光波的增益效应下造成声音的极速放大,引发的不仅是物理层面的变化,更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心灵,包括城市结构的改变、人类行为的转变,甚至人们对世界的感知方式的改变。传统文化与现代科学之间的奇妙联系就此发生。
现在,让我们一起做个练习:
近年来,生成式人工智能在学术、艺术等领域引起广泛关注。在未来,如果我们的写作有了人工智能的协助,会出现怎样的新流程?
想象一下,当我们坐在电脑前,启动AI写作助手,与它共同构思框架、发展情节、创造角色。AI能够为我们提供历史数据、文化背景甚至科学理论的参考,而我们则注入人类的创意和情感,使故事更加丰富多彩。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的思维被挑战,需要学习如何在科技的帮助下更有效地表达想法。
再进一步推演,如果我们更普遍地运用AI工具,会给日常生活带来哪些具体改变?面对这种改变,我们又该培养什么样的思维能力?
未来,从智能家居到个性化学习,从虚拟娱乐到健康管理,AI的应用将无处不在。这意味着我们需要掌握与智能系统有效交互的能力,理解它们的工作原理,以及如何利用工具来改善和丰富我们的生活,拓展想象力和知识领域。(关注“锐角写作课”微信公众号,输入“科幻”参与写作活动,能收获名家点评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