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科幻世界》:在科幻的世界里淘金
这是一本神奇的杂志,几乎所有你听说过的中文科幻作者,都是从这里出发并被更多人看见的。刘慈欣从2006年开始在《科幻世界》上连载《三体》。王晋康的科幻处女作《亚当回归》也发表在这上面。韩松记得,1999年的高考作文题叫《假如记忆可以移植》,恰巧高考前几个月,《科幻世界》刊登了相关科幻文章,看过这篇文章的读者很多都取得了高考作文的高分。
2023年10月,第81届世界科幻大会在成都举办,由《科幻世界》创立的银河奖在现场颁发了“最佳少儿科幻短篇奖”“最佳科幻团队奖”等奖项。这一次,我们和《科幻世界》的编辑进行了对谈,他们毫无保留地分享了有关科幻作者、科幻作品的私家内容。
《科幻世界》里的科幻作者是如何被挖掘以及被更多人看到的?
尾巴:一位科幻作者被挖掘和被更多人看到一定是通过自己的作品。《科幻世界》的投稿信箱里有着海量的投稿作品,编辑会从这些稿件里做“捡珍珠”的工作,看到好作品后进行推荐,再经编辑、校对后见刊。编辑对发现的“珍珠”进行打磨、装饰,尽可能地让作品以最好的样子呈现在杂志上。作者的作品积少成多,科幻作者就会成为科幻作家。专刊、作品集、新作见面会、获奖……就这样,一名科幻新星就诞生了!
阿吾:“科幻世界作品鲜,晒足180天!”打住,180天绝对是夸张无疑!不过众所周知,《科幻世界》的审稿周期比较长,这背后是有原因的!我们会对每一篇投稿进行认真审读,这个过程非常耗时间而且枯燥,所以每当看到一篇出色的稿子,那种心情就像淘金者淘到黄金一样。作者们几乎都是通过这样的方式脱颖而出的,所以同学们在踏上创作道路之后,一定要有恒心,坚持创作,不断打磨作品,让编辑眼前一亮!
评定一部科幻作品的好坏是否有标准?
临染:从编辑的角度来回答,肯定是有的。不管是什么类型的小说,首先要从小说三要素上去评判其是否合格,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典型环境缺一不可。针对科幻小说,我们还很看重“科学+幻想”这个要素,你的科幻点子是否新颖,是否具有科学依据,是否融入了故事,去掉了这个点子整个故事是否成立……这些都是我们考察科幻小说的标准。当然,如果跳出编辑这个身份来看,每一篇小说也可以被看作作者写给自己的“情书”,那就不存在标准了,享受写作的乐趣本身即可。
科幻作品是否承担着科普的功能?阅读或创作科幻作品是否需要一定的科学知识理论储备?
临染:科幻小说确实让很多读者对前沿科学产生兴趣,不过科幻小说毕竟是幻想文学,虽然其中很多科幻点子都是有理可依的,但是与科普读物相比还是会存在很多不严谨之处,所以咱们要承认“术业有专攻”!至于创作科幻作品是否一定要有科学知识储备,据我所知,很多作者都是从相关领域的论文或《自然》《环球科学》等杂志中汲取灵感的,切不可凭空捏造,不然就不是科幻小说而是玄幻小说了。从阅读上来讲,绝大多数科幻作者不会讲太过深奥的科学理论,读者有基本的科学素养即可。
许多中学生表示看不懂一些外国长篇科幻小说,正确阅读外国科幻小说的方法是怎样的?
阿吾:任何文学作品都是基于现实创作的,科幻文学也是如此。比如赛博朋克的兴起,与第三次科技革命即信息技术的爆炸式发展关系紧密,这是赛博朋克的科学基础,而20世纪60年代美国越战期间的反战思潮、嬉皮士文化则是其思想基础。如果脱离这两个基础背景去阅读赛博朋克小说,会有一种云里雾里的感觉,难以体会故事的核心思想。所以,阅读科幻小说时,要结合作品诞生的时代,这样也许对看懂外国长篇科幻小说有一些助益。
不少中学生向往未来从事科幻领域的工作,但觉得把事业和兴趣爱好结合很不容易,编辑们是否可以分享一下自己的经历和经验?
尾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阅读喜好,那些让自己开心、给自己鼓舞的作品与经历就是种子,在机缘巧合之下就会生根发芽。我是一个爱天马行空的人,对知识又很有追求,求知欲与好奇心很旺盛,还有些理想主义和完美主义。由此可以看出,科幻编辑这个工作很适合我。热爱工作与享受乐趣并不冲突,我喜欢不断创造的过程。当然,找到让自己最舒服的平衡点是一门功课,目前我也还在学习中。
阿吾:作为一名科幻迷,我喜欢科幻的原因和大部分科幻迷没什么两样,都是从看《科幻世界》开始的,继而沉迷于精彩纷呈的科幻世界。把事业和兴趣结合确实不容易,但是要做好一项工作,兴趣是非常重要的前提。特别是对于科幻编辑而言,这是一个需要处理很多琐碎事务的幕后工作,无论是与作者为了打磨作品而来回拉扯,还是为了图书问世而奔走在办理各种文件的路上,这些都非常需要耐心和毅力。如果没有兴趣,很难坚持下来。所以,有志于从事科幻领域工作的同学们,希望你们能够保持对科幻的热爱,将这份爱浇灌在科幻的热土上。也许某一天你回顾过去,会为自己经手过的科幻作品而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