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表达理性的声音
写作营项目:
《普通高中教科书·语文·必修下册》第八单元——选取本单元一篇课文,从理性表达这一角度进行分析,写一篇短论。
写作营目标:
·第八单元学习任务提出,“理性的声音需要理性地表达,这就要求观点鲜明,言必有据,运用合适的论述方法(如比喻和类比)等”。
写作营技巧
让理性思维与感性表达比翼齐飞
文 ■■杭州英特外国语学校 黄玉萍 汪啸波 图 ■ 视觉中国
这个单元的学习任务的表述有点特别:“理性的声音需要理性地表达,这就要求观点鲜明,言必有据,运用合适的论述方法(如比喻和类比)等。”这句话括号里的文字“比喻和类比”,作为写作方法,从严格意义上说,与象征、联想一样,更侧重于感性表达而非理性表达。我们不纠结名词术语,只想对“理性表达”和“比喻和类比”谈一点自己的见解。
理性表达需要理性思维,理性思维离不开旗帜鲜明的主张、来源可信的数据、逻辑自洽的论证、简明合理的结构、准确生动的语言。理性思维是论述文的基本要求,也是论述文理性之美的突出表现。然而,对于很多高中生而言,理性表达是有困难的。一是人生阅历短暂致其对纷繁芜杂的社会现象认知不足、深刻不易,难有独到新颖的认知。二是单纯的求学生涯使很多学生课外阅读不足,写作训练不足,难以兼顾作文技法的丰富与多样。
那么,如何改变当下学生作文中理性有余而美感不足的状况呢?其中,向经典范文(尤其是杂文)借鉴是简便易行的好方法。历代说理的经典作品,从不缺少感性表达。也就是在“晓之以理”的同时,还能“赋之以形”“诉之以诚”“动之以情”,理性思维与感性表达比翼齐飞,才能让读者被它巨大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征服。
下面,笔者结合本单元课文和其他经典作品,呈现理性之思与感性之美的内在规律、外在表现,为学生今后的写作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一)美在意象
论述文着重说理,但纯粹的说理容易使之机械刻板、抽象冷峻,因而,说理时还需要形象与温度。理性思维注重合乎逻辑和理性分析,感性表达则关注个人体验和情感共鸣。感性表达,美在哪里?首先美在生动具体的意象,以及细腻体贴的冷暖。
课文《阿房宫赋》为了揭露统治者的腐朽奢侈,用了一组铺排意象: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
其中“柱、椽、钉头、瓦缝、栏槛、管弦”,不仅展示了阿房宫的工程浩大,更象征着秦王朝的穷奢极欲;与之对应的“农夫、工女、粟粒、帛缕、城郭、言语”,都是农业社会生产发展最重要的因素:“男耕、女织”为最基本的生产者、生产工具的意象,“粟粒、帛缕”则是最细小的物质资料的借代,“城郭”是冷兵器时代战略防御、保家卫国的重要条件,“市人之言语”则暗喻政通人和、百业兴旺的社会气象。
一连串组合的意象,针砭时弊,讽喻当局重视民生,促使社会稳定发展,祝愿百姓安居乐业、畅所欲言,足见作者的良苦用心。说理借用意象,深入浅出,举重若轻,寓意深刻,富有美感。
(二)美在真诚
论述文说的是理,但理的立足点必须是真。缺失了真的文章,写得再美也只是卖弄炫技,不能说服人、打动人。所谓“信言不美,美言不信”,真正的意思是“与其只说漂亮话,还不如说大实话”,但并不反对把语言说得优美、恰当、得体。睿智的老子提醒我们,不能只关注语言的修辞,更应该“修辞立其诚”。
故而,说理文章引用的实例必须是真实的,与之相关的联想也应该是真实的。例子背后蕴含的东西,如某种爱憎之情,也必须是真实的。基于“真诚”建议,才能够激发读者的共鸣,得到观众的认可。
请看课文《六国论》中的名句: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这几句话是肺腑之言,以极强的代入感真诚地替六国惋惜,把对“先祖父”辈不畏险阻、艰苦创业的敬仰,对不肖“子孙”视国土如“草芥”的鄙视,表达得淋漓尽致。通过“霜露、荆棘、尺寸之地”的形象描绘,赞扬了先人开疆拓土的艰难;通过“割五城、割十城”而“得一夕安寝”的夸张,揭露了后来执政者的腐朽、无能、败家。
从“六国”到北宋,言此及彼,以古喻今,借此警醒宋朝统治者不要重蹈六国破灭的覆辙,感性易于理解,真诚易于感动,巧妙地拨动了读者的心弦。
(三)美在语气
表达离不开字、词、句,叙事类、抒情类文本的表达固然需要语气,论述类文本又怎么可能没有对美与善的礼赞和对丑与恶的斥责?如果能着眼于古代论述文的虚词,反复品味斟酌,定能彻底领悟其语气变化的细腻和情感表达的丰富。
《阿房宫赋》第一段,开篇用短句,只以“对象+结果”的形式呈现,简洁的句式是为了夸张表达时间的短促,这里除了“盘盘焉,囷囷焉”的“焉”字外,没有其他语气词。
再看《阿房宫赋》的最后一段:“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层层铺垫,描述一个持续发展的结果,情感蓄积到最后瞬间崩溃,造成读者心理上的落差与震撼。末尾段中,虚词和语气词特别多,跌宕起伏,变幻无方,一咏三叹,既着眼于理性的表达,更着眼于感性的张扬。
感性之美可以深化思想内涵,可以更具有吸引力和感染力,但是感性之美需要注意什么呢?
理性与感性是完整人格的体现,也是文章的一体两面,只是在论述文写作的过程中,我们要考虑如何运用、抉择。除了科学严谨的学术论文、政策性强的社论文章,一般的论述类文章,不妨让感性表达带着理性思维飞翔。
(一)手法:借用意象,但不能丢了逻辑
虽然感性之美可以增强文章的说服力,但论述文的根本目的是以理服人。因此,在写作时不能忽视逻辑关系,应该保证论点、论据和论证过程之间的连贯性和合理性。感性元素应当起到辅助作用,不能干扰论述文的严谨性。
(二)态度:立足真诚,但不能缺乏联想
要善于运用形神兼备的比喻、关联紧密的类比、逐层递进的归谬,感性表达不能缺乏意味深长的联想。只有真诚,缺乏联想,似乎用力过猛;只有联想,缺乏真诚,又显得缥缈虚幻。感性之美缘于真,感情之美因为诚,真诚的表达让人既感觉温暖如春,又浮想联翩。
(三)语言:语气中肯,但不能模糊观点
真情实感,要求在语言锤炼上尽心竭力,不仅做到用词精当、造句精彩、修辞精美,还要考虑语气的恰当与分寸。论述若是矫情虚假、夸张失度,就可能影响观点的表达,让人有顾此失彼、舍本逐末之感,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来展现感性的力量。掌握好分寸,避免过于情绪化的表达。
总之,处理好上述三种关系,才能使论述文具有感染力和说服力。
写作营成果展示
飞将军李广,胡天里折翅的雄鹰
文 ■ 杭州英特外国语学校高二(1)班 刘之瑞 图 ■ 渣喵壮士
飞将军李广,是抗击匈奴的汉朝名将。司马迁用如椽巨笔书写了这位悲情英雄,让人忍不住洒一掬同情的热泪。而我细读史书时,透过泪光,已隐约探明其悲剧的成因。
德国哲学家叔本华把人的悲剧分为三类:恶人造成的悲剧、命运造成的悲剧及人物自己的身份与性格冲突造成的悲剧。李广的悲剧就是第三类,即其将军的身份与战士的性格的尖锐冲突造成的悲剧。更明确地说,李广只是一个武艺高强、骁勇果敢的战士,而历史却偏要求他成为一位运筹帷幄、治军有方的大将军,于是,巨大的性格缺陷像一块巨石,拴在了雄鹰的翅膀上。
且让我们数一数这几块石头。
第一块石头是性格散漫、治军不严。司马迁在《史记》中写:“(李)广行无部伍行陈,就善水草屯,舍止,人人自便,不击刁斗以自卫。”和他一同作战的将军程不识,“正部曲行伍营陈,击刁斗,士吏治军簿至明,军不得休息”,故而“未尝遇害”。此事说明,与严谨的程不识相反,李广对于管理士兵从不下大功夫。大敌当前,如此松懈,程不识担心道:“治军过于简易,如果匈奴突然袭击,怕是难以防范。”无怪乎在后来的战斗中,李广的军队屡陷困境,小胜大败,小功大过,最终一战竟因失去向导而在大漠中迷了路。这些乱象与李广治军不严可谓息息相关,绝非偶然。
第二块石头是心胸狭隘、缺乏度量。《史记》记载,李广有一次在朋友家饮酒射猎,深夜回家经过霸陵亭,被霸陵尉拦下。霸陵尉只是遵守法令,按规矩办事,李广却怀恨在心。后来李广再次出征,要求霸陵尉随行,刚至军营,李广便把他杀了。不仅如此,李广还诱降使诈,在羌人受降后立即翻脸,一日竟杀800余人。容人度量之小,政治眼光之短,让人震惊!这也充分说明,李广既不遵守律令,也不尊重诺言,更不在乎生命,完全不具备包容他人、统率千军的将军素质,而这,也为后来他轻率自杀埋下了伏笔。
第三块石头是不善言辞、不会沟通。《史记》里记载李广“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辞”,直接写明他与外界交流存在巨大障碍。肩负戍守边疆重任的将军,不善言辞,不会沟通,那如何凝聚人心、鼓舞士气?如何指挥艰苦卓绝的战斗呢?而漠北之战后,大将军卫青使随从官员带着酒食来慰劳李广,顺便问起队伍在大漠中迷路的情由,心高气傲的李广却始终闭口不言。卫青无奈,只好让法吏与之“对簿”,查明原因向皇帝禀报。出人意料的是,一生征战沙场、与匈奴打了70余仗的猛将李广,竟然觉得受辱而引刀自刭,实在让人匪夷所思。
有句名言:“将军决战岂止在战场?”深明大义,谙熟律令,这是将军的必备素养,怎能倚老卖老无视法度?兵凶战危,国之大事,岂能儿戏?面对战争,任何人,包括战功赫赫贵为皇亲国戚的卫青、霍去病皆如履薄冰、如临深渊。所以我认为,逼死李广的不是卫青,不是长史,不是法度,甚至不是军队迷路这件事,而是李广自身的率性散漫、自以为是和过分自尊的性格。
从微观看,李广的传奇经历跌宕起伏,脍炙人口;从宏观看,他领兵打仗实在乏善可陈,胜绩寥寥。他终身未能封侯,乍看是天不垂怜,细究是性格缺陷。呜呼!谁能料到,飞将军戎马倥偬的一生,会在漠北因意气用事而凄然落幕呢?
苍凉大漠,辽阔胡天,不仅有千树万树梨花开的飞雪,更有本欲振翮高飞却终于折翅铩羽的雄鹰。
……………………………………… 指导老师点评 ………………………………………
此文观点新颖独到,史料翔实可信,颇有远见卓识,通过感性、形象、生动的表达来呈现严谨的推理、深刻的思考、理性的思维。
几个特别形象的点让人眼前一亮:首先是标题“飞将军李广,胡天里折翅的雄鹰”,“飞将军”与“飞翔的雄鹰”,因“飞”关联,属于自然生发的联想,巧妙自然。其次是分说部分,三大性格缺陷,犹如三块巨石,阻碍了飞翔,必然使得“振翮高飞”的雄鹰“折翅铩羽”。因“石”的硬而坚与人的性格相关,以此来形容李广的战事失利与引刀自刭,对应合理,谨慎而且严密。最后在结尾部分,不仅点题,而且引入了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的诗意,让文章有了特别的时代感和文化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