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的心思,我都不猜!
作者: 钱婧同学,你真是个既可爱又特别的年轻人,我要是有一个你这样的弟弟或妹妹,梦里都会笑醒。如果你觉得寂寞,我会立刻举手,和你一起玩!你打破了我对高中生的认知——我以为这个年纪的学生,是不愿意和大人一起玩的。
我不懂你,不妨碍我爱你
我回忆了一下,我在高中的时候,特别想要把爸妈甩开,喜欢和自己的同学朋友玩,觉得大人们好烦哦。我猜,你的爸爸妈妈也是这样想的吧。你可能会马上反驳,我不是……但谁知道呢,我想你的爸爸妈妈应该猜不到你的渴望。换作是我,我可不猜。人要想过得开心,第一件事就是——不猜,直接问;不纠结,直接问;我想要,我就开口要。
“妈妈,我想和你们一起去,带我一起去吧!”“爸爸,我一个人在家难受,我也想和你们一起去。”“妹妹,咱们好久没一起玩了,带上我呗,我这周的作文没素材了,给我个机会采采风。”
渴望获得父母更多的重视,羡慕其他同学的家长“问东问西”,其实是我们深藏于内心的想法,我们可以先迈出这一步哦。这不仅是一次练习表达需求的机会,也是一个减少误解的过程。通过沟通,让父母了解你的真实感受,并找到一个双方都能接受的解决方案。
一个家庭,那么多人,不懂彼此的心意,概率很高。仔细想想,有时候连我们自己都不理解自己,为什么却假设别人能明白我们的所思所想呢?
很多时候,我不懂你但不妨碍我爱你。
双向沟通,有助于家人处在同频状态
在表达自己的感受、想法之后,我们可以留给父母回应的时间,给他们一个机会,听听他们的理由。可能你会惊讶地发现,在父母眼中,他们以为这样的做法是在有意地给你创造一个独处的空间,让你享受“自由”。双向沟通可以有效地让我们和父母处于同频状态。也许,他们根本没有意识到对你的“忽视”,只是认为你已经长大了,可以独立处理事情,所以才把注意力放在了年纪尚小的妹妹身上。额外说一句,每个人长大的经验不同,可能对于什么叫作“关注”也有不一样的理解。这些都可以和父母细聊。
在你们彼此了解了对方的想法和诉求之后,接下来是一个寻找平衡点的过程——既能满足妹妹成长的需要,也能满足你的心理需求。通过坦诚的沟通,相信你和父母会找到一个适合所有家人的解决方案。在这里给你推荐一本书——马歇尔·卢森堡的《非暴力沟通》,上面我给你提的沟通的步骤和建议,就是基于这本书中提出的沟通模式的四个要素:讲事实、讲感受、讲需求、提要求。在沟通过程中集中这四个要素,既能够清晰地表达自己的需求,也是带着尊重与同理心关注他人,提高和父母的沟通效率,达到我们想要的效果。这样的沟通模式,你可以先尝试着和父母、妹妹练习起来,以后在任何沟通场合都用得上。
除此之外,我们可以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让生活充实起来,如阅读、弹琴、运动、跳舞等。这样,在父母带妹妹出去玩的时候,你正好拥有属于自己的时间,让自己的生活丰富起来,找到新的乐趣。当你专注于自己喜欢的事情时,心情也会得到调节,同时也可以提升自己的技能和才华。你还可以邀请同学、朋友周末来家里做客,一起自习,这样他们可以到你家“享受”周末,你也不会觉得自己在家很孤单。同时,当你有更多的事情要去完成的时候,孤独和无聊感会在很大程度上被驱散。
爱是既简单又复杂的事
最后,就是你提到的害怕自己“不是一个好姐姐”的困惑。这点我要反驳你,好姐姐,不是予取予求的姐姐,在你这样的年纪,可以把别人放在心上,是比珍珠还要珍贵的品质。你不仅是个好姐姐、好孩子,还是特别棒的自己。心中有他人是重要的,但关注自己的感受同样重要。
最后,向你推荐一部迪士尼公司出品的老电影《天生一对》(The Parent Trap),很适合一家人坐下来观看。电影里的双胞胎姐妹因为父母离异,分别住在美国和英国,因此姐妹俩个性迥异。但一次偶然的机会,姐妹俩相遇了,其间她们做了很多事情,只为了确认父母的爱。父母的反应打消了两个孩子的担心:“我爱了你一辈子,永远都爱你。”
我想每一个内心有爱,也想得到爸爸妈妈好多好多无条件的爱的孩子,听到这句话,都会鼻子一酸吧。
爱有时候很难,有时候也很简单。需要迈出一步;需要大家分享心意;需要自己有爱,也让对方感受到;需要在日常的点滴中用心体会;需要在内心不确定的时候勇敢地向前走一步;需要在没有得到自己想要的答案时,给彼此一些时间。
电影的最后,在两个孩子的撮合下,这个家庭也回归了,成了幸福的四口之家。
希望我的回答能帮到你,也期待听到你的好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