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岛,世界尽头的冰与天

作者: 袁越

冰岛,世界尽头的冰与天0

曾有人说,“如果去不了月球,那就去冰岛”。一是“冰岛”二字给人以丰富的想象空间;二是冰岛位置偏僻,价格昂贵,普通人去不太容易,特别适合“凡尔赛”。

假如你只是想去冰岛打个卡,在社交平台发照片,那么只需要去黄金瀑布、蓝湖温泉和间歇喷泉这几个著名景点就可以了。但如果你还想借此机会了解一下这个国家,那可千万要当心了,因为你看到的很多东西都是被修饰过的,必须回溯历史才能了解真相。

没有树的国家

初到冰岛的人一定会注意到这个国家几乎没有树,也没有任何成规模的农田。你可能会认为这并不奇怪,毕竟冰岛靠近北极圈,寒冷的气候不适合树木生长。但是,考古和历史记录显示,过去的冰岛到处都是参天大树,其森林覆盖率曾经高达30%以上。

冰岛的纬度虽然很高,但由于墨西哥湾暖流的影响,这里的冬天并不那么寒冷,树木是可以生长的。847年,一批来自挪威的维京人首次登上冰岛,欣喜地发现这里的自然环境和挪威南部非常像,到处绿树成荫。于是他们按照挪威农民惯常的做法,把大片大片的桦树林伐掉,开辟成了农田和牧场,还从欧洲其他国家引进了牛、猪、山羊、绵羊和马等牲畜,并采取放养的方式,任由它们自己上山寻找食物。冰岛几乎没有野生动物,因此家畜们没有竞争对手,迅速繁殖,不但啃光了野草,甚至把小树苗都吃掉了。

就这样,只过了100多年,原本覆盖着一层肥沃土壤的冰岛高原变成了寸草不生的砂石地。靠近海边的低地虽然尚存一点土壤,但由于土质下降,严重影响了农作物的收成,所以原本成片的农田也逐渐荒废了。

维京人为什么会干出这种自毁家园的事情呢?难道他们天生鲁钝吗?著名的美国历史学家贾雷德·戴蒙德(Jared Diamond)教授不这么认为。他在讲述人类文明毁灭历史的《崩溃》一书中指出,维京人一点也不傻,但他们缺乏科学知识,错误地照搬了祖先流传下来的经验,没有意识到冰岛是一个和挪威很不一样的地方,其生态系统要脆弱得多。

冰岛形成于2000万年前,是一个非常年轻的火山岛。冰岛上的土壤大多是由火山灰堆积而成的,质地松散。冰岛的植被起到了保持水土的作用,而一旦这层保护膜被破坏,火山灰暴露于空气之中,即使不被冰岛特有的狂风吹走,也会被经常泛滥的河流冲刷到海洋里。于是,整个冰岛的土壤在人类上岛后锐减50%以上,树木由此失去了根基。

缺乏林木,对于古代冰岛人来说几乎是致命的。他们找不到造房子的材料,只能住在阴冷潮湿的石头房子里;他们找不到造船的材料,只能费尽千辛万苦从挪威搬运;他们找不到煤,也没有能力利用地热,只能用干草和粪便烧饭。黑夜降临,全家老小必须挤在一起睡觉,依靠体温相互取暖。艰苦的生活条件导致冰岛人口骤减,但没想到这一点却在后来成为冰岛脱贫致富的先决条件之一。

富裕的小国

凡是到过冰岛的人,多数会认为这是一个相当富裕的国家,各种宏观经济指数似乎也证明了这一点。但其实冰岛在历史上一直是一个非常落后的国家,直到二战结束后才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

冰岛变富的首要原因是美国为了帮助欧洲恢复经济而发起了“马歇尔计划”,不过这个计划只相当于提供了一笔启动资金,冰岛经济复苏的真正原因来自技术进步。

首先,海上制冷技术的发展让冰岛渔民可以把生鲜渔获卖到欧洲大陆其他国家,此前他们只能把鱼晒成鱼干,价值大减。其次,全球经济的发展大大提高了能源的价格,冰岛水力资源极其丰富,水电不但便宜,而且不产生温室气体,在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显得格外有竞争力,电力出口成为冰岛外贸经济的一大支柱。

低廉的电价还吸引了很多耗电大户前来冰岛办厂,比如电解铝产业就看中了冰岛,把这个小小的海岛变成了全球电解铝重要的生产国之一。

因为电价实在是太便宜了,冰岛人甚至想出了用电灯光充当阳光来种菜的办法。距离冰岛首都雷克雅未克不远的地方有个蔬菜基地,十几个塑料大棚昼夜灯火通明。塑料大棚需要保温,但用的不是电暖气,而是温泉。冰岛的地热资源非常丰富,经常可以看见蒸汽从地下冒出来,形成一股股白烟。当初维京人第一次登陆冰岛时,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就把登陆点叫作“冒烟的草地”,这就是“雷克雅未克”这个名字在冰岛语里的本义。

冰岛经济的另一大支柱是旅游业。喷气式飞机的发明让偏远如冰岛也能便捷抵达,于是冰岛人抓住了这个机会,花了几十年的时间把冰岛打造成一个全球著名的网红景点,每年都能吸引将近200万游客前来打卡,目前旅游业的收入已经占冰岛GDP的三分之一了。

除了技术进步带来的红利,全球化对于冰岛经济的影响也至关重要。物资与信息的自由流通让小小的冰岛也能参与到全球经济的大循环中。冰岛人基本上放弃了粮食自给自足,而是通过退耕还林来保护冰岛的自然环境,从而吸引更多的游客,再用旅游收入从国际市场上购买粮食和其他生活必需品。

冰岛的总人口非常少,目前仅有不到40万常住居民,还不如北京一个区的人口多,但人均GDP稳居世界前10位(不同的计算方式有些许差别)。

冰岛启示录

除了旅游之外,冰岛的存在感其实相当低,一年也上不了几次国际新闻。很多来冰岛旅游的人都会觉得这是一个典型的北欧高福利国家,大家安安稳稳地过着小国寡民的幸福日子。但冰岛并不总是这样,也曾经出过一次风头。那是2008年,冰岛爆发了一次严重的经济危机,不得不宣布国家破产。记得那是中国人第一次知道国家居然还能破产,都对这件事感到十分好奇。我在那一年被杂志社派到冰岛采访,有幸看到了中国游客大举“入侵”之前的冰岛景象。

提及引起经济危机的原因,各方有不同的说法。有人认为这是冰岛的高福利政策养了一批懒人所致,还有人认为迅猛的经济发展让冰岛民众放弃了节俭的传统,开始追求奢华的生活方式,最终导致银行破产。不过我遇到的冰岛人都不认可这两种说法,因为冰岛人非常勤奋,而冰岛的房价也不高,大多数普通家庭都买得起。

英国《泰晤士报》当年刊登过一篇文章,认为主要问题出在一批冰岛银行家身上。他们崇拜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和美国前总统里根,坚决推行不受监管的资本主义自由市场经济政策。在这些人的带领下,冰岛银行不惜一切代价对外扩张,冰岛三大银行的资产曾一度达到国内生产总值的10倍!很显然这是一个非常冒险的投资策略,破产只是时间问题。

换句话说,《泰晤士报》认为冰岛虽然人均很富有,但毕竟是一个体量不大的小国家,综合国力并不强,无法效仿欧洲其他国家。就像最初登岛的那批挪威移民,他们照搬了家乡的很多做法,却没有意识到冰岛本身的特殊性,最终酿成恶果。

好在吃过一次亏之后,冰岛人认真总结经验,回归理性路线,冰岛经济重新走向正轨。可惜的是,最近几年自由市场的拥趸们又有了抬头的趋势。比如几位来自挪威的商人不顾生态学家的反对,把在挪威取得成功的三文鱼养殖业搬到了冰岛,没想到这种养殖方式破坏了原本就十分脆弱的冰岛海洋生态系统,导致养殖三文鱼寄生虫泛滥,冰岛本地的野生三文鱼种群受到了严重的生存威胁。

冰岛虽然是地球上的一个特例,但从长远来看,地球像不像宇宙中的冰岛呢?也许有一天,地球也会像冰岛一样面临孤立无援、资源耗尽的困境。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