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朝清供:时节雅趣,大吉物象
作者: 松三
年初,我买了一盆水仙。水仙搁上案几,案几后立一幅《心经》小草,案几上再搁一块嶙峋怪石、两只风干的佛手。寥寥几样,构成一幅现实版清供图。
清供与插花,都源于中国最早的佛前供花。大约自唐代起,一些文人将金石、书画、古董及蔬果等雅玩之物精心摆设于案几上,作为清赏闲情之举。如果拿西方艺术相比,清供类似于微型的家居装置艺术。不同的是,清供是中国传统文人生活里不可或缺的日常,它灵活、多变,可信手而至,也可随时入画,因而中国传统书画中出现了一个独特的主题——清供图。
清供分为“有名之供”和“无名之供”。有名之供多出于不同时节,如岁朝清供、中秋清供、端午清供。岁朝清供最多,汪曾祺先生写的《岁朝清供》中有一句:“山家除夕无他事,插了梅花便过年。”岁朝,即农历正月初一,新年伊始,历代文人画家都喜欢在这一天画一幅《岁朝清供图》,直抒胸臆,也作祈愿。
北宋画家董祥的《岁朝图》被视为最早的清供主题绘画。画面以三只花瓶布局,一只大梅瓶中插松枝、梅枝、山茶花枝,最前方的矮脚花盆里装着灵芝,远景中还有一只只露出一角的花盆。花瓶一旁,有莲花、柿子三两个。《岁朝图》整体墨色淡雅,笔触松散,虚实相生,文人之气馥郁。《岁朝图》的素材与风格既书写了文人化的清趣之意,又呈现出时节的祥瑞气象,开创了后世清供图的先河。
也有风格不同的《岁朝图》。北宋赵昌的《岁朝图》以朱砂、白粉、胭脂、石绿画成,再用石青填底,色彩明丽,显得富丽堂皇。画面中的湖石花朵繁密布满,庄严厚重,和董祥《岁朝图》素净雅致的清供题材绘画完全不同。据说,这是南唐宫廷中的“铺殿花”,做宫院挂设之用,端庄肃穆。
当然,从中国绘画史来看,岁朝清供主题的绘画数不胜数。一代大家李嵩、陈洪绶、仇英、任伯年等都拥有自己的岁朝清供图。清供图就如古人日常的一次小小定格,表达多是欢欣的、祝福的、祥瑞的。
随着时代的变迁,清供图、岁朝图的题材风格也有了一定的改变,比如齐白石画过许多幅《清供图》,设色明艳,素材也有趣,有大红的灯笼、火红的柿子,最特别的是还常有一串串鞭炮,喜气洋洋过大年,离我们的生活颇近。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清供称得上是古人雅致生活的缩影。所谓“清”,指清雅之物,也指清明心态。松竹花草,澄怀观道;盆景书画,照见大千。清供是一份雅致的心境,更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