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人生续集,为什么要我来续写
自从我上了高中,家里就常常会出现一些关于我将来选什么职业的话题。“你以后就当个老师,到妈妈工作的学校来,这里的老师都是看着你长大的,多好!”亲戚们也纷纷点头,甚至对我说:“你太幸福了,工作了马上就有人关照。”
可是我不想啊!教师的人生是什么样的,我已经从爸爸、妈妈的身上“经历”过了,虽然没有不喜欢,但我知道如果我当了老师,我这一生都逃不过父母在一旁的“指点”。如同我的学习生涯,他们永远比我懂得多,他们的经验永远比我丰富,在所有升学选择面前,我都只有听从的份。
我不想继续过父母的“人生续集”,难道这样有错吗?这样就是不接受父母的“一片苦心”吗?
想诉说心事或参与讨论,请扫码关注本刊微信公众号。
Way1: 读一首诗
文 焦野绿
妈妈
我是你和爸爸
在岸边嬉游时,偶然
掷向人间的小石头
我爱你指尖如月晕的螺纹
我爱我身上,和他
如出一辙的幽深苔痕
这是你们的来时路
你说:走这里——
这里风也温柔,水也温柔
你所能找到的世上最好的风景
正在此处栖留
他说:走这里——
这里和二十年前一样
安全,温暖,无风也无浪
可是妈妈
那不知人世深浅的小石头
勇敢扎入这滚滚波涛中
正是为了找它自己的路——
我听见你的耳语
但我听从于更遥远的招引
我顺着你的河流奔涌而来
往我生命的激荡处奔突而去
我们的道路隔着一条岸
当我在你未曾涉足的路上
越走越远
妈妈,请不要慌张
你们的小石头
正在它自己的江湖闯荡
有一天我会抱着一簇浪花
蹦蹦跳跳回家
打开贝壳里的日记
同你们讲述
我的风景,我的来时路
Way2: 一起来讨论
·你想从事和父母一样的工作吗?为什么?
邵欣语(复旦大学):不想。我的父母都是普通的工薪阶层,我见过他们平日里为工作奔忙而很少有属于自己的时间,见过他们的劳动付出和价值回报不成正比,也见过他们在工作中遇到麻烦、不被理解。我不想过他们那样的生活,因为我知道,父母忙碌一生不是为了让我重复他们的辛苦,而是希望我接受更好的教育后,起码能以不卑不亢的姿态独立从容地工作,自立于世。
王奕晴(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有一句歌词说,“可能是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所以你要去很远的地方找自己”。因为见惯了父母的工作内容、形式、流程而产生重复性的厌倦,于是我们想要逃离。人生就是要探寻多样性,为什么不去尝试自己的人生模式呢?
·印象中,最讨厌父母强迫你做什么?你是怎么回应的?
双面娇娃(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我最讨厌他们强迫我接受他们替我做的但我自己并不认为是正确的决定,回应的话,我还没有反抗能力,只能被迫接受了。再有经验的人也只能给对方建议,但不能替对方做决定,毕竟人生是自己的。“一片苦心”我会好好珍藏,也会考虑他们的建议,但是我不一定会走他们为我规划好的路。
王奕晴:他们想让我考公考编,当公务员和教师。我们的分歧和争执尤其体现在志愿选择上。三年甚至十数年来的矛盾就在那几天集中爆发。本来以为会有一场大吵,但是后来双方进行了坦诚的沟通,父母有他们对子女的期许——安定体面的工作,子女有自己对人生的规划——人生广阔而不设限。最终我们达成和解。他们允许我探索,我也把考公考编当成选择之一。
·你觉得“一片苦心”是PUA(精神操控)的代名词吗?
林子瑞(北京大学):无论是家长煞费苦心地为孩子制订人生规划,还是要求孩子续写自己的“人生剧本”,都否认了人生道路的多样性。不管他们对孩子人生选择的设计多么精细、多么理性,在对待孩子的态度上,他们都是经验主义的:小孩子懂什么呢?最终的效果其实无异于PUA——培养盲目信任的思想,操控绝对服从的行动。
陈冠霖(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我觉得“一片苦心”不应该是PUA的代名词,父母只是根据自己的认知状况为孩子做出决定,尽管有些决定是不正确的。父母强势是因为害怕孩子偏离他们所认为的正轨,而不是因为想控制他们。
张索拉(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我觉得“一片苦心”这个问题确实很矛盾。一方面,作为孩子,我能感受到父母对我的爱,希望我的人生之路更加平坦,希望我学理科,稳定地生活;另一方面,这种苦心和我的个人情况、理想背道而驰,父母的苦心成了孩子心头的重担,让我们在选择时痛苦,在前行中迷茫。对于“一片苦心”,我好像没有什么确定的答案——有时候是被爱的幸福,有时候是被爱的苦涩。
Way3: 专家说
看见藏在背后的自己
文 东 立(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当父母提出想要你“子(女)承父(母)业”的时候,你断然拒绝了,这是你表现出来的行为。在行为背后,你想要表达什么?
在“我就是不想干父母的老本行!我要开创自己的一片天地”的背后,你的真实想法是什么?我们从两方面来分析。一方面,这个行为是针对父母的,因为是他们给我安排的,所以坚决抵制,从小受够了他们“事无巨细”的“关照”,如今我绝对不能再听他们支配了;另一方面,是针对这个职业的,你深入了解过这个行业,确实是自己非常不喜欢的,那就列一张清单,把不喜欢的理由一一列出来,逐条和父母沟通。正确厘清了自己的思路,对自己的未来温柔而坚定,我想大家一定会支持你的。
此外,不要为还没发生的事情担心。曾国藩曾经用“未来不迎”告诫性格有些犹豫不决的人,意思是,没必要为还没有发生的事情感到焦虑,这非智者所为。如今的我们还在求学阶段,如果给烦恼排名,烦恼能不能考上自己心仪的学校,这是我们正在面对的当下。至于未来想要从事什么职业,你可以有目标,可以埋藏在心里,然后为了目标加油努力。父母现在所说的仅仅是建议,当下,他们即使说100次,那也还没发生。当下,你即使反驳、烦恼100次,也于事无补。若是让这些“不开心”的事占用了你的拼搏时间,岂不是很可惜?
而在“不同意”这个点上,我们得锻炼自己有针对性地去反驳“不同意”的能力,这比发脾气或者自己默默难受更有效。拿这件事情来说,如果父母欢迎你加入他们所从事的行业,你也得有针对性地来分析一下自己的优缺点,可能你确实有那方面的特长。试想,如果你从小就在阿拉伯数字里难以翻身,痛苦不堪,你当财务的妈妈会非要让你去做会计吗?如果你从小走路都会摔倒,游泳学了一年都没学会,你当体育老师的爸爸会要求你做运动员吗?若是他们判断你可以干这一行,那就说明你可能有这方面的天赋,或者是表现出了一些适合的特点。你可别不相信,很多人发现,即使自己后来没有成为教师,但也有可能从事了一些相关的行业,他们发现在这一类行业里做起来得心应手,还有些许开心。这跟父母的要求没关系,跟遗传基因、生长环境,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所受到的影响有很大的关系。但如果你分析之后,发现自己身上有很多方面是不适合这个行业的,那就能更有针对性地和父母提出自己的看法了。
网络平台上有个高赞留言,“虽然我不知道自己想做什么,但我知道自己不想做什么”。这么多人都在为这句话点赞,其中一定会有人去分析这个行为背后的原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