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科学:以理工的思维观察复杂世界
姓 名:金泊翰
身 份:北京大学管理科学与信息系统专业博二学生
虽然管理科学是一个很“小众”的专业,但我在高三的时候就已经对它产生了非常浓厚的兴趣。在高二之前,我是一个非常喜欢钻研理科知识、喜欢对各种问题刨根问底的“科学狂”,身边人大多认为我会选择自然科学方面的专业。但学生活动中发生的两件事深刻地影响了我的想法。其一是我饱含热情地担任了一个社团的社长,但发现社员的积极性总是调动不起来,我几乎成了“光杆司令”。其二是一次班级活动需要把同学们的心愿卡一张张串在两条长绳上,这原本需要一个人在绳子两端反复操作,非常耗时,但我设计了一条三人协作的流水线,最后非常高效地完成了任务。这让我意识到,在现实世界中,想要做成任何一件事,都不是像写作业那样只要一个人足够勤奋就可以了,你要有科学合理的机制,来促成人与人之间的合作,让人们愿意合作、高效合作。这便是我开始对管理科学产生兴趣的原因。
高中传统的文理分科似乎让我们认为,只有学习理工类专业的人才需要具备分析的、数学的、技术的能力,而对于人文与社会问题,则主要靠“背诵”来解决。这种观念在上大学和工作后务必要打破。其实,人与人、人与机器、人与制度之间也会形成很多奇妙的相互作用,需要我们构建模型、分析数据来加以认识。比如,人际网络里的“六度分隔”理论告诉我们,虽然世界上的人很多,但是大家相距得并不远,任意两个人之间所间隔的人不会超过六个;动作分析理论将人的各种动作分解成最基本的元素,从而让工厂里的工人与机器高效协同,用尽可能少的步骤来完成工作;博弈论帮助我们分析特定规则下理性的人最终会做出什么选择,来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管理科学帮助我们理解企业如何运营、制度如何建构、社会如何运转,这些与物理、化学、生物等传统理科其实同样重要。身边的同龄人似乎大多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于是我如获至宝地决定选择这一专业。
对于管理类学科,很多不了解情况的人都会觉得“管人这种事要靠经验,是不需要学的”“刚毕业能管谁啊”“太虚了”等。但其实管理学中也包含会计、工程管理、管理科学与工程等偏技术性的学科,这些学科并不是教你如何“当领导”“管人”的,而是教会你如何使用标准化、定量化的方法来提高一个组织的效率。只要认真学习、积极实践,同样可以掌握一技之长。
曾有一个老师这样说:管理科学有三板斧——因果、预测、优化。因果指的是使用统计学的方法,通过样本数据来检验事物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比如增加一个小时的晚自习,是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成绩?这种策略与成绩提升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可以通过数据来证明。预测主要是指通过人工智能等手段,对某一指标在未来如何变化进行估计。比如当你经营一个做铁锹的工厂,那一定很希望知道铁的价格、铁锹的需求量在未来会怎样变化,管理科学会教你搜集市场数据,用编程的方法来实现预测。优化其实就是高中所学的线性规划的进阶版,也被称为“运筹学”。它帮助你在给定的约束条件下,通过调整决策变量,让目标值尽可能更大。比如快递公司在运货的时候,就希望一辆车能塞进尽可能多的箱子、车跑的总里程尽可能短,这都需要通过优化来解决。
管理科学的常用思维是“建模”。因为只有对分析对象建立了模型,我们才能对它进行因果、预测、优化等方面的分析。所以,管理科学工作者热衷于建模!我们每天乘公交、食堂打饭、窗口办理业务等都需要排队,但你可曾想过,排队这件事包含着什么学问?管理科学里就有一个理论叫“排队理论”!就拿食堂打饭来说,打饭的阿姨平均给一个人打饭要几秒钟?不同的时间段,平均每几秒钟会新来一个人排队?一个人排队多久会等不及离开?如果这些都已知,是不是就可以求出不同时间段的平均排队等待时间和离开的人数?那么我们就知道,设置几个窗口是合适的,在服务质量和开设成本之间进行权衡。一个小小的排队理论,其实可以用于提高服务台、流水线、仓库等众多工作的效率。
管理科学正是一门借助数据分析和建模思想对社会问题、企业决策等进行因果分析、趋势预测,从而实现效率优化的学问。所以,如果再有人质疑“学管理科学,你刚毕业能管谁”的话,你可以自信地说:“我管效率!”
从广义来看,与管理科学相关的专业有很多。主要有工业工程专业、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和管理科学专业,对应的培养方案中,工业相关知识的“浓度”在递减,财经类知识的“浓度”在递增。工业工程在制造业企业中有明确对口的IE岗位,帮助企业优化流水线、供应链。管理科学与工程作为国家一级学科,在公务员招考中被提及的次数也比较多。管理科学和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就业选择较多,编程技术过硬的人可能去做算法,偏商科的人则可以从事咨询类工作,具体更看重个人的能力发展和实习经历。其他相关专业还有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该专业是从图书馆与档案学转型而来的,更侧重对信息与数据的组织;大数据专业更注重算法与编程;商业分析专业与营销和金融类岗位相关性更强;工程管理专业一般对应建筑业中的相关岗位,主要开展成本核算等工作。这些专业或多或少都会涉及管理科学中与因果、预测、优化相关的知识,但是在应用领域上会各有侧重。
可以看出,管理科学的知识体系和应用领域非常多元。它给了你广泛吸纳经济学、会计学、算法与人工智能甚至制造、物流、建筑、金融等方面知识的机会。这固然能够极大地满足你的好奇心,但是也会带来“博而不精”的问题。“不精”就决定了你很难在一个问题上做出技术性突破,但“博”可以让你在特定的应用场景下,想到很多专精人才想不到的东西,把各类技术有效地组织起来。因此,学管理科学必须注重应用场景,多到工厂去看看,跟各个层次的人多聊聊。只有充分地理解业务实际,才能构建出合理的分析框架。
不论是在本科还是研究生阶段,我几乎抓住了每一次能够外出调研的机会,去了十几个城市、十几个村子。我请教工程师卡车货物怎么装,请教政府官员产业园如何招商,请教城中村的房老板“握手楼”政府管不管……每一个人,无论他身处什么地位,睿智还是愚钝,他都掌握着一些独属于自己领域的特殊信息。他们对这些问题可能已习以为常,或者只能看到局部,但是当你具备了管理科学的思维方法,就会自然而然地将这些问题代入一个更宏观的视角,通过厘清利益相关者、画出业务流程图、构建数学模型、搜集相关领域数据,或许能够给他们提出一些意想不到的意见。
可以说,管理科学是一个丰富多彩、令人兴奋的专业。它可能不能像医学、工学那样非常具体地为你指明一个你可以从事的工作,但是如果你具有强大的行动力,喜欢综合运用多种方法,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就一定能开辟出一片属于你的精彩天地。
【管理科学与信息系统】
学科代码
121201
门 类:管理学
专业类别:管理科学与工程
选考学科建议:不限
适合人群:具有较强的主观能动性,能够跳出传统的“文理科”思维,运用跨学科知识对现实世界进行抽象、建模、分析
相近专业:工业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大数据等
优势学校:清华大学、天津大学、合肥工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北京理工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
理想职业:创业者、企业项目经理、产品经理、运营经理,政府及公共部门管理者、教育与科研人员、数据分析师、系统分析师,金融行业风险管理、资产管理、财务规划、人力资源管理等
专业拓展
管理科学专业的核心课程有哪些?具体的方向是什么?
核心课程包括经济学、运筹学、统计学、编程语言、人工智能。这个专业在不同的学校可能培养风格差异比较大。典型的方向包括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工程管理、电子商务、供应链管理、物流管理等。
你觉得这个专业哪个课程最难?为什么?
主要的学习难点在数学和计算机上。运筹学对于数学功底的要求比较高,而真正求解这些模型往往需要使用编程的方法来实现。这些可能对于部分同学具有挑战性。
如果高中生想进入这个专业,他们需要提前做哪些准备?
这个专业在不同学校的培养模式不太一样,建议充分查阅意向高校的培养方案,确定它是偏工程的、算法的还是偏商科的。
我推荐一些可以提前了解相关知识的图书:德内拉·梅多斯的《系统之美》,约翰·梅菲尔德的《复杂的引擎》,魏俊超的《工业工程改善手册》,苏尼尔·乔普拉的《供应链管理》。还可以关注“运筹OR帷幄”“集智俱乐部”这些提供专业知识的微信公众号。
你觉得高中或大学里的哪些经历对你的专业学习帮助最大?
本科期间我认真学习了Python编程,参加过数学建模竞赛,这对于之后的研究非常有帮助。一直以来我也会抓住一些机会去尝试管理一些小团队,来体验一些作为管理者会面临的决策场景。总之就是保持好奇、开放的心态,对技术和管理都要积极去了解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