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迪·沃霍尔:以消费主义的单调性挑战艺术

作者: 松三

安迪·沃霍尔:以消费主义的单调性挑战艺术0

有这样一幅艺术作品,它由32块独立帆布组成,每一块帆布上都画着一个口味不同的金汤宝罐头。不,确切地说,这不是“画出来的”,而是用半机械化的丝网印刷技术完成的。这幅名为《金汤宝罐头》的作品,于1962年在美国洛杉矶展出,展览结束时,只卖出了“5罐”——因为它实在令人摸不着头脑。

创作《金汤宝罐头》的艺术家,名为安迪·沃霍尔,这位艺术史上波谱艺术(Pop Art,源于商业美术形式的艺术风格)的领袖,当时是纽约一位小有名气的商业插画师,但他正绞尽脑汁探寻自己的艺术风格,想要成为一名真正声名远扬的艺术家。

沃霍尔于1928年出生于匹兹堡的一个贫困家庭。他出生时,美国正处于经济大萧条时期,父亲游走于各个煤矿做工,母亲则在路边售卖水果。不仅如此,童年的沃霍尔还患上了神经系统疾病,发病期间,他只能躺在床上闭门不出。幸好,母亲会给他找来大量彩色杂志、漫画,他乐在其中,涂涂画画,每完成一幅作品,母亲就会奖励他一根巧克力棒。

从他的商业插画中,我们还能看到童年生活对他的直接影响。以他为鞋履品牌创作的广告画为例,那些高跟鞋线条玲珑、色彩明艳,笼罩着梦幻的童话色彩,光看着便足以令女性神魂颠倒。还有现在广为流传的、他创作的五颜六色的猫,红色的、橙色的、黄色的,甚至还有玫红色的——你一定会为他的大胆创作所倾倒。

《金汤宝罐头》更加大胆,却谈不上美,32罐几乎抹去了沃霍尔本人创作痕迹的罐头到底在表达什么?实际上,它们只是看起来一样,若你凑近,便会看到每一张画布上图案的区别,笔触、标签等都不完全一样。千篇一律的乏味图案指向的是消费主义和流行文化下每一个罐头制作背后不为人知的个体努力。这是对大规模生产下个体工人地位削减的一种关注,当然,在艺术的表达上,它也足够犀利——为什么艺术品必须是稀缺和独特的?

此后,在沃霍尔最负盛名的《玛丽莲·梦露双联画》创作中,这种“复制”用得更彻底。两块画板,左边是彩色的,右边是黑白的,沃霍尔用丝网印刷技术对玛丽莲·梦露生前的一张电影海报进行了25次印刷,5张一排,就像一大张邮票。就在他创作该作品几个月前,玛丽莲·梦露身亡,沃霍尔“切中热点”,用彩色和黑白去对应完美和死亡。

我们看到,沃霍尔试图评论这个贪婪而痴迷于名声的世界,但同时我们也应该警惕,当他选择了以消费社会作为主题,并对其法则加以利用时,当那些所谓的艺术品出自他口中的“工厂”时,他同时也被消费主义所裹挟。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