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个角度看,失败没那么可怕
作者: 李世佳从小到大,大人们都这样教育我们:“一次跌倒并不可怕,重要的是跌倒后再爬起来。”“过程比结果更重要。”但不知为何,在这个不断内卷的社会环境中,无论是大人还是小孩,都变得越来越难以用平常心对待失败了。
为什么“道理我都懂,但我就是做不到”呢?
“要是不用比来比去该多好”
不畏惧失败有一个重要的前提,那就是相信失败只是一种暂时的状态,更相信自己可以摆脱这种状态获得成功。要拥有这种信念,自信是必不可少的。
自信是人们对自己能在特定情境下成功完成任务的信念,它和心理学家阿伯特·班杜拉所提出的“自我效能感”密切相关。自信心强的人,自我效能感也比较高,它能让人们在完成困难任务的过程中坚持到底,不断采取积极的行动来获得成功。而自我效能感低的人常常对自己的能力缺乏信心,在行动还没有开始之前就已经花费了大量时间去预测失败,于是愈发焦虑和恐惧,也更容易过早放弃和回避挑战。
在一个过分强调竞争和“卷”的环境中,人们总会不由自主地进行“社会比较”。心理学家利昂·费斯廷格在1954年提出了社会比较理论,指出人们内心总有一种将自己与他人进行比较的原始动力,以他人为参照物来评价自己的观点和能力,特别是在无法客观衡量的情况下。但它原本是一种加强和他人的联系,保持自己的社会群体一致性的方法。社会比较可以分为向上比较(与比自己优秀的人比较)和向下比较(与不如自己的人比较)。向上比较通常用于激励自己,但可能引发嫉妒心或自卑感;向下比较则可以提升自尊和积极情绪,但也可能带来骄傲自满与对他人的忽视和贬低的心态。
青少年正处于自我发展的重要时期。中学生重视和同伴的关系,也很容易受到同伴的影响。如果频繁进行社会比较,我们就会更加在意输赢,对失败的恐惧也会加剧。这种恐惧也会极大地影响自我效能感,并进一步加剧对失败的恐惧。
“害怕失败”?因为你想错了
心理学家卡罗尔·德韦克提到过两种思维模式:固定型和成长型。固定型思维认为人们的能力和智商等基本特质是固定不变的,无法通过努力或学习得到提升;成长型思维则认定能力和智力是可以通过不懈的努力、不断的学习和持续的实践得到提升的。相比更愿意面对挑战,认为失败正是学习和成长的必经之路的成长型思维者,固定型思维者会更加恐惧失败,因为他们过于相信和依赖与生俱来的所谓天赋,而失败正意味着他们自身能力不足,会让他们不断否定自我价值。对失败的恐惧会让他们习惯于逃避挑战、忽视批评和放弃努力,而这些行为会进一步固化他们的思维。
此外,固定型思维的家庭教育方式也可能对孩子产生深远的消极影响。例如,固定型思维的父母很容易把孩子的一时失败当作是对自己能力的否定,父母不但没能在孩子面对失败的打击时及时给予安慰和鼓励,反而施加批评和打压,让孩子更加恐惧失败和逃避挑战。长期生活在这种教育模式中,孩子的自尊心会很脆弱,认为自我价值的实现只能依赖于一直成功。逆境和压力会不断增强孩子的无助感和自我怀疑情绪,从而让他陷入恶性循环。
除了固定型思维,过度保护的教育模式也可能让孩子难以正确面对失败。长期处于保护中的孩子可能没有机会学习从失败和挫折中恢复自信心的技能,而“跌倒了爬起”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生存技能。在成长道路上,经历大大小小的挫折,并在同伴和长辈的帮助下不断总结和成长,我们的心智才会更加成熟,我们的信念才会更加坚定,将来应对困难才会更有韧性。
Tips
如何成为具有成长型思维的人
1. 设定可以实现的小目标。当面对没有把握完全成功的任务时,不妨在老师和家长的帮助下把它拆解成多个力所能及的小任务,每个小任务完成之后都给自己一些积极反馈,如“我真棒!”“比上次又快了一点,太好了!”这种方法能够增强我们的自信心,增强掌控感,也能让我们体验进步和完成任务的乐趣,提升自我效能感。
2. 享受过程的乐趣。每当完成一个学习任务时,学会欣赏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努力、进步和坚持,而不只是简单地看重和强调成绩和名次。不断成长和进步的你远比那些数字重要。
3. 和同伴、家长、老师讨论失败和挑战。和身边的人分享自己的失败和面对挫折的经历,从他们的经历和教训中学习,尤其是学习从挫折中恢复斗志的经验。
4. 认识到成功不止有一种模样。每个人都有擅长和不擅长的东西,在不擅长的领域更可能遭遇失败,这很正常。失败让我们更加了解自己的能力,从而不断成长;而在我们擅长的领域,享受它带给我们的成功和快乐。
5. 要和自己比较,不要和他人比较。毕竟大家的起点不同,成长环境更不同。但我们永远都可以和过去的自己对比,我们一直在成长,既经历了快乐,也经历了很多挫折,但今天的我们永远比昨天的自己更加理性和睿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