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的采撷
作者: 杨建华朋友赴美国交流学习,无关生活和工作的“闲书”仅携带了一册——钱锺书的《宋诗选注》。理由很简单:它精悍,不至于无谓增加旅行的负担;它诗意,足以慰解在非母语环境中对母语的相思之苦;它丰富,经得起长时间的反刍。三条理由,可作《宋诗选注》的“广告”文案。
《宋诗选注》选诗290首*,合诗、注、序,不过20万字(其中序言占1.5万字),说它不是大部头,大家应该不会有意见。由此做一个推断——普通读者大多能将此书“啃”下来,不会有太大问题。然而,本书体量之“小”并不影响质量之“高”。看钱锺书先生在“序”中给出的选诗标准,读者自然会产生“把关标准严,品质无悬念”的联想。
丰富性,是《宋诗选注》的突出特点,值得大书特书。有两组数据可以直观地说明《宋诗选注》的“扎实”:一、钱锺书先生给诗歌所做的注释文字,10倍于诗歌正文。二、注释中所涉及的诗歌篇目,5倍于正文篇目。尤为难得的是,《宋诗选注》为读者介绍了诗歌鉴赏的丰富经验或技巧。本书的注释除了背景介绍、词义解释等规定动作外,更主要或更重要的是诗歌鉴赏原理阐释、诗歌鉴赏方法推演、诗歌艺术发展脉络梳理等自选动作。这些自选动作,有声有色,可圈可点,可以为读者打通诗歌鉴赏的“任督二脉”。
举例说明。选诗第二首是郑文宝的《柳枝词》。
柳枝词
亭亭画舸系春潭,直到行人酒半酣。
不管烟波与风雨,载将离恨过江南。
郑文宝并不是宋代一流诗人,本诗也不能算是宋代一流诗作,但本诗末句却是一流的诗句。为什么这样说呢?钱先生对它进行了解说,认为《柳枝词》整首诗的内容与唐代韦庄的《古离别》有些相似或雷同,有模仿之嫌。
古离别
晴烟漠漠柳毵毵,不那离情酒半酣。
更把玉鞭云外指,断肠春色在江南。
细品之下,我们确实觉得,这两首诗无论是遣词造句上,还是整体诗意上,都有相近之处。应该可以推断,郑诗是在借鉴韦诗的基础上创作完成的。所以,我们一般不认为郑诗是具有原生性、原创性的一流诗作。但是钱先生进一步分析,郑诗“第三、第四句那种写法,比韦庄的后半首新鲜、深细得多了”,是有创新的。那么,“新鲜、深细”在哪里呢?诗句采用拈连手法,将“离恨”这一抽象感情具体化为可以用船承载的实体。郑文宝开了这个写法的先河。钱先生说:“后来许多作家都效仿它。周邦彦甚至将这首诗整篇改写为《尉迟杯》词。”
尉迟杯·离恨(节选)
无情画舸,都不管、烟波隔前浦。
等行人、醉拥重衾,载将离恨归去。
不唯如此。后人还从两个维度对这一技巧进行了演化提升。一是转换载体。比如,石孝友《玉楼春》“春愁离恨重于山,不信马儿驮得动”,把“船”切换为“马”;王实甫《西厢记》第四本第三折“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又把“船”切换为“车”。这些改换,都是根据特定语境对这一技巧的深化、细化,极具表现力。二是转换对象。离恨可载,那相思自然可载,推而广之,一切抽象事物都可以用拈连手法“进行载运”。明代陆娟《代父送人之新安》的名句“万点落花舟一叶,载将春色过江南”,把“离恨”切换为“春色”,就是对上述技巧的继承和发展。
钱先生用一个注释,演绎了古典诗歌某一创作技巧的前世今生,让读者明白一首诗歌好不好、好在哪里、为什么好等问题,读来让人有醍醐灌顶之感。这则注解,其实就是一篇古典诗词鉴赏小论文,内容真丰富!
思考:
《宋诗选注》有许多较长、较详的注释,你对哪几条详注比较感兴趣或比较有心得?请选择其中一条,将其改写为一则文学短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