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与“两弹一星”纪念馆重新开放

中国科学院与“两弹一星”纪念馆重新开放0

热点素材

2024年10月16日,在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60周年之际,“中国科学院与‘两弹一星’纪念馆”在升级优化后重新对公众开放。

1964年10月16日,罗布泊上空升腾起一朵巨大的蘑菇云。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成为继美国、苏联、英国、法国后第五个拥有核武器的国家。60年后,在“愿以身许国——‘两弹一星’元勋中的清华人”的展览中,有12位元勋的学籍卡首次面向公众展出。

“中国科学院与‘两弹一星’纪念馆”,位于中国科学院大学雁栖湖校区的怀柔火箭试验基地旧址,这里是我国第一个火箭研究与试验基地,为“两弹一星”事业作出了重大的历史性贡献。

在纪念馆拓展建设中,多位元勋家属向馆方提供了包括郭永怀先生在青海核试验基地工作时的着装、钱三强先生参加中央高层会议时的着装、周光召先生的“两弹一星”功勋证书及个人生活物品等在内的5000余件珍贵文物。

(选自《光明日报》公众号2024年10月16日,有改动)

热点故事

“两弹一星”纪念馆里的故事

“两弹一星”元勋邓稼先曾领导完成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理论方案,并参与指导核试验的爆轰模拟试验。

2024年10月16日,在清华大学校史馆“愿以身许国——‘两弹一星’元勋中的清华人”的展览中,邓稼先之孙邓昱友第一次看到爷爷在西南联合大学的学生注册片。上面张贴着一张邓稼先18岁时的学生照。在邓昱友出生之前,邓稼先已因病逝世。关于爷爷的故事,邓昱友大多是从历史书籍中获知,纪念馆的重新开放,让邓昱友更深刻地认识了自己的爷爷——邓稼先。

清华档案馆藏的12位元勋的学籍卡首次面向公众展出。

作为中国核武器研制的主要科学技术领导人之一,王淦昌指导了第一次地下核试验,领导并具体组织第二次、第三次地下核试验,主持指导的爆轰物理试验、炸药工艺、近区核爆炸探测、抗电磁干扰、抗核加固技术和激光模拟核爆炸试验等都取得重要成果。

待王淦昌晚年之时,他才和晚辈回忆求学、工作的经历。受益于清华老师的引导,王淦昌选择攻读物理学,也将此作为了毕生追求的事业。

王淦昌之孙王世华幼年时,在家中的旧物箱子上,偶然发现爷爷曾有一个化名——王京。那时,父亲并没有详细说起这位“王京”的故事。在王世华的记忆里,爷爷的故事大多存于信箱的来信之中。王世华说:“爷爷常说,‘要好好学习,要钻研进去’。”

王淦昌使用过的木箱,1999年8月由王淦昌之子王德基捐赠给中国革命博物馆,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20世纪50年代,钱三强在原子能研究所领导创建原子核科学研究基地,建成中国第一座重水型原子反应堆和第一台回旋加速器。20世纪60年代初,钱三强组织中子物理理论与实验两个研究组开展氢弹的预研工作,为氢弹研制作了理论准备,促成中国在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后,仅用了两年零八个月又成功研制出氢弹的成果。

在展览中,钱三强的外孙女李欣兴看到外祖父常戴的一副眼镜。“站在这里,我仿佛能感受到他们那一代清华人炽热的爱国情怀、坚定的理想信念。在艰苦卓绝的年代,面对重重的困难与封锁,他们毅然决然地选择了投身国家建设,用智慧和汗水书写新中国科技发展的辉煌篇章。”李欣兴表示,作为年轻一代要肩负开创未来的重任,学习先辈故事,将他们的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以更加坚定的信念投身到新时代的伟大事业建设中。

时间已过六十载。王淦昌、赵九章、钱学森、彭桓武、钱三强、王大珩、陈芳允、郭永怀、屠守锷、杨嘉墀、王希季、邓稼先、朱光亚、周光召、于敏……“两弹一星”元勋的名字被一代代的中国人铭记在心。

(选自“人民网”公众号2024年10月18日,有改动)

热点关键词

从导弹到原子弹、氢弹,再到人造卫星,数十年来,一代代中国科技工作者在科研的接力中勇攀高峰,以“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的品格,“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实干,万众一心,团结合作,协同攻关,用“铁肩膀”挑起历史重担,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努力把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