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复存在
作者: 〔美〕詹姆斯·克利尔
想象一下两个人拒绝吸烟的情形。当有人让烟时,甲说:“不用了,谢谢。我正在戒烟。”这听起来是一个合理的回应,但它暗含的意思是,这个人仍然相信自己是吸烟者,只是正努力让自己有所不同。他希望只要自己心存一定的信念,他的行为就会发生同样的转变。
乙则一口回绝:“不,谢谢。我不抽烟了。”这个回应稍有不同,但它表明了这个人身份的转变。吸烟只是他过去生活的一部分,而不是他现在的生活。他不再自认为是“烟民”。
真正的行为上的改变是身份的改变。你可能会出于某种动机而培养一种习惯,但让你长期保持这种习惯的唯一原因是它已经与你的身份融为一体。任何人都可以说服自己去一两次健身房,或者吃一两次健康食品,但是,如果你不改变行为背后的信念,那就很难长期坚持下去。改变只是暂时的,除非它们成为你习惯的一部分。
目标不是阅读一本书,而是成为读者。
目标不是跑马拉松,而是成为跑步者。
目标不是学习一种乐器,而是成为音乐家。
在我人生初期的大部分时间里,我并不认为自己是作家。假如你有机会问教过我的高中老师或大学教授,他们会告诉你,我的写作水平充其量只是平均水准,绝对算不上出色。在我写作生涯的最初几年,我每周一和周四都会发表一篇新文章。随着作品的积累,我的作家身份也在增强。我一开始不是作家,我的习惯使我变成了作家。
这是一个简单的两步过程:
1.决定你想成为哪类人。
2.用一次次小赢证明给自己看。
一种行为重复的次数越多,与之相关的身份就越是得以强化。你的身份实际上就是你的“反复存在”。
如此说来,养成习惯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成为你自己的过程。
(林冬冬摘自北京联合出版公司《掌控习惯》一书)
上一篇:
大事看概率
下一篇:
为商人正名的《货殖列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