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全民阅读的温情家园
作者: 钟芳
全民阅读时代如何助力一场场高质量的阅读活动走深走实,事关全民族的文化振兴和素质提升,而在文化兴国、教育强国的征程中,必须大力推广和普及公共图书馆的教化引领作用。对此,陕西科技大学文学教师杨素秋在她的《世上为什么要有图书馆》(上海译文出版社2024年1月出版)一书中,通过讲述自己筹建公共图书馆的亲身经历,阐释了图书馆在传播知识、倡导全民阅读方面所发挥的独特功能。
2020年9月,杨素秋被派往西安市碑林区挂职一年,主持碑林区的图书馆建设。她原本以为开办一座图书馆不是什么难事,可在筹备图书馆的半年时间里,从选址招标、设计装修到书籍的采购与编目,她遇到了来自各方的阻力。关关难过关关过,最终,这座没有“烂书”的图书馆建成了,甚至一度成为网红图书馆。2021年4月22日,碑林区图书馆正式开馆。杨素秋情牵图书馆的故事不胫而走,央视的《新闻周刊》栏目对她有过专题报道,她也因此被誉为“公共选书人”。
本书中杨素秋回顾了从筹馆到建成地下书室,再到发动社会力量共同维护好图书馆建设的全部经历。虽然图书馆只能选在一处无法采光的商场地下室,成为一座临时性的狭小场馆,但它弘扬读书精神、播撒知识种子、用书香净化人们心灵的功用,却丝毫未曾改变。
诚然,作为挂职干部,杨素秋负责实体图书馆的建设任务已经完成。但作为文学副教授,在怎么更好地开发和利用图书馆的软文化实力上,她自觉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为此,杨素秋急书馆之所急,想书馆之所想,充分发挥自身的专业所长,为临时图书馆亲选了一大批图书。然而,由于缺乏前期的市场调研,曲高和寡,投放馆内的图书竟受到了意想不到的冷遇。
为了扭转局面,她在第二次选书时主动走访了50位以上的各界人士,涵盖老中青三代,并结合社会的焦点话题和当下的阅读热点精挑细选了一批新的书目。由于契合大众的阅读需求,在满足他们阅读共性的同时,还紧紧围绕受众的个性化和差异化要求去选书,一时之间,小小的图书馆竟变得人气爆棚,在口耳相传中,俨然成了许多市民争相前往的读书打卡之地。
建设一座好的图书馆,还需要善于调动各方面的社会资源。图书馆在培根铸魂教化人们心灵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以此作为考量,碑林区地下图书馆具有很强的典型意义。它是中国千千万万个图书馆的缩影,场地小、经费又少。它能从众多的名馆大馆中脱颖而出,受到各界的普遍关注,是因为它能紧跟时代潮流、乐于倾听广大读者诉求,以贴心的服务不断助益于人民群众的读书活动。
当然,在此过程中,“公共选书人”的价值引领也功不可没,杨素秋在这方面作出了有益的探索。一开始,有些市民不知道进图书馆可免费阅读,闻讯后,杨素秋当即变被动宣传为主动宣传,很快引来了一大批喜书爱书的阅读者。为了留住更多的“悦”读者,杨素秋将地下临时图书馆奋力打造成为体现城市温度的温馨家园。为了让一些残障人士也能嗅闻到脉脉书香,在杨素秋的主导下,馆内特意建有视碍阅读室,配备有一键式智能阅读器、助视器和一体机,大大方便了这些特殊人群的读书实践。
针对地下临时图书馆紧邻西安碑林博物馆的地理优势,杨素秋亦因势利导,特意购置了一些碑刻书法方面的书籍,并设立碑帖专区,让广大书法爱好者受益匪浅。相应地,书馆还设有外文童书区、漫画专区,购置了一定的盲文书,力求让不同人群走进地下临时图书馆,都能如沐春风,在翰墨飘香中找到宾至如归的感觉。
作为“公共选书人”,杨素秋在书中还提出了新的读书理念。她极力倡导大家一起来读诗,她说,图书馆就是常年缀满了诗情的书所,读一首隽永的小诗,是小小的惬意和浪漫,能愉悦身心,让我们在喧嚣中找到心灵的归依。
图书馆无论大小,都是一个致力于知识和信息的社会性传播的公益机构,也是参与和实施全民阅读的重要力量之一。本书从突出图书馆的人文关怀,以及增强“公共选书人”的主观能动性层面,做出了很好的回应。愿这类温情满满的图书馆能多些,再多些,以鲜明的导向性推动全民阅读活动走向全国,走进每一个读书者的心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