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砸缸少年”的执着追求

作者: 李庆林

那个“砸缸少年”的执着追求0

北大历史学系教授赵冬梅凭借对宋史30多年研究的深厚积淀,完成了这部《宽容与执拗:迂夫司马光和北宋政治》,堪称既客观又真实的司马光传记。这本书不单单是“砸缸少年”司马光的个人成长史,更是一幅关于北宋时代全貌的叙事长卷。

赵冬梅在前言《我为什么要写司马光》中说:“我相信历史学相较社会科学的优势就在于细节的真实、丰富与生动,所以,我的司马光传是充满细节的,希望不至于让读者腻烦。”于是,她笔下那个“砸缸少年”阔步而来:宋人眼中恤民爱民的司马丞相、古代孝子的典范、温和敦厚的友人、品德高尚的政治家、名垂千古的文正公、充满局限的大儒,也因过度执拗酿造悖论成为宽容政治的“掘墓人”……

书中虽以司马光为主角,也关联到了同时代的一些重要人物,如庞籍、王安石、范仲淹、欧阳修、韩琦、包拯、苏轼、苏辙等人。涉及的重要事件包括庞籍罢相、苏辙对策风波、司马光与王安石的政治较量以及编著《资治通鉴》《书仪》等等,辐射出了司马光时代的官僚制度、官场生态、文化传统、社会生活以及民生百态。

本书着重刻画了司马光8岁起与恩师庞籍深厚的师友之情,还主要分析了大变革时代司马光与各方势力的思想交锋和政治角逐,尤以与王安石的政治分歧为重点,呈现出往昔的北宋样貌。该书还以图文互证的表达方式,插入了司马光的肖像、《资治通鉴》的残存手稿、相关人物的画像与墨迹等近40幅高清古画,大大增添了可读性与史学价值。

司马光属于典型的“官三代”。祖父司马炫曾任富平县县令,父亲司马池考中进士后平步青云,高居要职。他是司马池40多岁时的“老来得子”,因司马池当时在光州的光山县做官,便给他起名司马光。司马光17岁时写有《功名论》,勘透君臣关系,少年立志不凡,18岁(宋仁宗宝元元年)考中进士第六名。长达十九年的历程中,庞籍始终充当着司马光仕途官场的保护人。以庆历四年为界,司马光由“司马家的孝子”成为“大宋的贤臣”,正得益于庞籍的扶持。

书中的核心部分当然是司马光与王安石从友人变为不同政治理念的对立人。司马光先后经历了仁宗、神宗、哲宗三代皇帝,更是亲眼目睹了北宋失去宽容政治而陷入死亡漩涡。他认为王安石变法思想推倒一切的恶果在于:价值观的撕裂、统治集团的分裂和对立的社会。他执着地幻想北宋能够回归宋仁宗时期的宽容政治氛围,然而大势所趋,无可奈何。

在宋神宗登基第二年启用王安石后,司马光便多年忧心忡忡。司马光并不反对变法,但他认为改革绝不是草率的全盘否定,尤以宽容政治环境为重。在他与王安石最初标榜的立场渐行渐远时,王安石则明确表示司马光不能大用。宋神宗任命司马光为枢密副使后,他对政治环境的恶化更为敏感,连上六札,坚辞不就。

韩琦遣专使快马从河北送信到开封力劝司马光“妥协”时,他仍坚持己见,执拗不惧。主动请辞后,他调往洛阳,闲适自在,买下二十亩地,亲自设计督造了一座“独乐园”别墅,并在其间完成了《资治通鉴》和《书仪》。

宋神宗在罢免王安石十一年后病逝,但王安石的变法政策仍在执行。十岁的赵煦继位,史称宋哲宗,因年幼,由太皇太后高氏垂帘听政。高氏极力反对王安石变法,重新重用了司马光。

而成为“司马相公”的司马光,身为北宋丞相却因执拗性格更加固执己见。尤在政策方面,他认为朝堂之上,大臣们可各抒己见,最后由皇上甄别决策。但哲宗年幼,高氏又过度信任、依赖他,使他代行皇权成为决策者。主张宽容政治的司马光最终倒向了誓死捍卫个人立场的司马光,朝堂俨然成了他的“一言堂”,酿造出了“司马相业”中的“宽容政治悖论”。68岁时司马光病故,死于积劳成疾。

司马光委实爱百姓,但缺乏政治资源调动能力,又没有灵活的政治转圜手段,反使北宋错过了重构宽容的时机。司马光病逝41年后,北宋灭亡。那个“砸缸少年”的执着追求,既造就了一代名臣以及千古流传的《资治通鉴》,也自戕了宽容政治的宏大理想,可幸亦可惜。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