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世界在书店中》: 书店是精神上的故乡

作者: 甘武进

读《世界在书店中》: 书店是精神上的故乡0

“九岁的我,得到一个生日礼物:一张图书兑换券。我妈妈带我去书店兑换。那家书店全都是抛光的木地板,铺着绿色地毯,让我想起桌球台……”在《世界在书店中》这本书中,作者谈到了当时的情景:有个顾客看到他拿起的书后,说最好的一本是《沙丘上的海滩派对》,发现作者没听说过这本书后,他哈哈大笑。多年以后,作者说他最惦记的却正是那本并不存在的书。很多次,他驻足在不同的书店里,幻想会在一家藏书丰富的书店蓦然发现那本书。

亨利·希金斯是英国著名的文学评论家、历史评论家和语言学家。这本书不是地名索引,不是世界书店指南,而是十三位作家对书店这种特殊空间的私人回忆,是十三位作家写给书店的“温暖情书”。阿莉·史密斯讲述了书店时光,胡安·加夫列尔·巴斯克斯讲述了两家书店的故事,艾丽芙·沙法克说我的故乡是故事之乡,丹尼尔· 凯曼则记录了一场关于杜斯曼的对话。对他们而言,书店是一种药或一帖处方,是一座秘密花园,是抗议世界其他地方泛滥的陈词滥调、巧言令色的舞台,也是一个安全、理智的所在,既是灯塔,也是洞穴。

作家们用优美的笔调和带着温暖情感的回忆,娓娓道来他们和书店的种种奇遇。阿莉·史密斯在当地的二手书店做过志愿者。“那些捐来的书五花八门,无意间也反映出捐赠者自己的生活。”捐赠者通过一些看似琐碎的东西把自己留在了书里,比如画面是树或者野生动物的香烟卡、在不同地点拍摄的照片,还有药房的收据以及歌剧、音乐会、话剧的演出票,甚至各个年代的火车、电车、公交车的车票……“现在,每当我要向这家书店捐书时,都会翻一下书,确保插在书里的东西不是我要保留的。”

胡安·加夫列尔·巴斯克斯在《两家书店的故事》中写道:走进莱内尔书店,他像所有的小说学徒一样,想象着自己的书也在其中,在书架中等待被某个不设防的读者翻阅,乃至买走的那一刻。“所以,带着二十岁的满腔热情,我去了莱内尔书店。”他通常会一头钻进一层的书架之间,那里的光线并不是读别人写的书最理想的位置,而他想的是他自己的书出现在这里的地方,那本他甚至还没有想好,没有动笔写的书。他想,有一天它会在那些书架上,和众多的作家的书在一起……

“爱逛书店的人可能就像朝圣者,有时候,一家书店被赋予了某种神圣的声誉,于是我们去寻访,期待着某个救赎的时刻。”里斯本的贝特兰德书店于一七三二年开业,一七五五年毁于大地震后搬迁至加雷特街的现址。纽约西五十七街上如今已停业的里佐利书店有引人注目的枝形吊灯和浅浮雕。东京的森冈书店每次只卖一种书……虽然如此,对我们大多数人来说,最丰富的书店感悟,并不是发生在我们虔诚地按图索骥刻意寻找的那些地方,而是在无意中撞到的惊喜。

在网上购物,我们很容易找到想要的,可如果是书,“仅仅得到你已知道你想要的书,是不够的。最好的东西是那些在你获得以前根本不知道你想要的东西”。爱逛书店的人,并不是为买多少书,而是为了“不期而遇”。遇到一家好的书店,我们为找一本书进去,出来时却买了原本不知道存在的书。与世界的对话就这样得以拓宽,我们体验的疆界就这样在反抗局限中向外推进。

“书店永远都在产生新的渴望,永远都在我们心中播种渴望。”这种渴望会休眠很长一段时间,然后突然破土发芽。这就是它们的魔力,灵感在心中激荡,偶遇唤醒陌生的热望,梦想越来越大,顿悟照亮了心灵。书中的文章,是作者们对书店的赞美与致敬。每篇文章都会写到他们所钟爱的一家书店、一种书店文化或者一个具体的地方——无论走到哪里,书店始终是精神上的故乡。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