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泥巴的艺术——泥塑
泥土,是大自然的恩赐,是滋养万物的根基,在中国古代的神话故事中,女娲抟土造人的传说更是赋予了泥土神奇的色彩。
巧手慧心的民间匠人更是把泥土演绎成丰富多彩的泥塑艺术,它拥有与生俱来的原始魅力,历经千百年来的文化积淀,一直伴随人们的生活不断发展,在人们的意识里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历经岁月洗礼,泥塑艺术依然折射出先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泥塑在民间俗称“彩塑”“泥玩”。制作方法是在黏土里掺入少许棉花纤维,捣匀后捏制成各种人物泥坯,经阴干后涂上底粉,再施以彩绘。泥塑发源于陕西省宝鸡市凤翔县,流行于陕西、天津、江苏、河南等地。2006年,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早在新石器时期,在河姆渡遗址就出土过泥猪、泥羊头。那是人类早期手工捏制的艺术品之一。两汉以后,随着道教的兴起和佛教的传入,多神化的奉祀活动日渐盛行,社会上的道观、佛寺、庙堂兴起,直接促进泥塑偶像的需求和泥塑艺术的发展。到了唐代,泥塑艺术达到顶峰,被誉为泥塑圣手的杨惠之就是唐代的杰出代表。他制作的彩塑像陈列于市中,人们从背面就可以认出,可见其雕塑技艺的高超。
泥塑艺术发展到宋代,不但关于宗教题材的大型佛像继续繁荣,小型泥塑玩具也渐渐发展起来。有许多人专门从事泥塑制作,作为商品出售。北宋期间,著名的泥玩具“磨喝乐”在七月七日前后出售,不仅平民百姓买回去“乞巧”,达官贵人也要在七夕当天买回去供奉玩耍。
清朝时期,每逢市集、庙会都会有卖泥玩具的,民间也流传着“孩子哭,找他妈,他妈买个泥娃娃,逗得孩子乐哈哈”的民谣。可见当时泥玩具深受孩子们的欢迎和喜爱。
泥塑作品极具收藏价值,每件泥塑作品均由手工制作,皆为孤品,在世界上独一无二。
与油画、剪纸、浮雕等其他艺术表现形式相比,泥塑艺术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效果,欣赏角度也极为丰富和多样化,更能贴近人们的生活。在高新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泥塑是人们追求返璞归真的具体写照,也是当今人们追求时尚与个性的一种体现。
(来源:中国华夏文化遗产基金会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