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派剪纸

京派剪纸0

由于我国地域民俗文化和生产生活习惯的差异,中国剪纸的风格和表现手法受地理环境、生活方式、社会形态等方面的影响。京派剪纸从剪纸题材到剪纸风格,再到剪纸技法上都有京味文化的剪纸语言。

申沛农先生是北京剪纸艺术的重要代表人物。生前曾以重度肢残的身躯,奋力创作40余年,形成了独特的“申氏”风格,是京派剪纸的开山人物。他的剪纸作品观照现实、雅俗共赏。

申氏作品不仅量大艺高,且创作年代跨度大、推陈创新手法多。他的作品主题明确,贴近时代的艺术特色,如读《红岩》、学雷锋、妇幼卫生、拥军爱民、爱护森林、香港回归、欢庆年节等。

申沛农在民俗剪纸创作中追求创新效果,利用分色、染色、套色、布纸结合、纸材融合、绘画与剪刻结合的艺术形式,创作出新型京味剪纸,如戏狮、花灯、舞龙和人见人爱的虎帽娃娃,形成了令广大观赏者一眼就能识别出来的“申氏”风格。2009年6月,“京派剪纸(申沛农)”被列入第二批西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张晓林自6岁起就开始学习家传的京派剪纸手艺,至今已有63年之久。作为京派剪纸的非遗传承人,张晓林同时也是“北京剪纸张”的第三代传人,他也曾向京派剪纸的代表人物申沛农学习。张晓林最有名的作品,当数2008年北京奥运会创作的《奥运之光照中华》。这幅作品用纸140张,面积达90平方米,创下世界纪录后,便无偿捐赠给北京奥申委并获荣誉证书。2012年,以张晓林命名的“剪纸”(晓林剪纸张)被确定为北京市海淀区非物质文化遗产。

京派剪纸有两大特点,第一必须剪什么像什么,栩栩如生;第二,必须要有吉祥寓意。在张晓林的作品中,几乎每件都可见吉祥、祝福之意,通过谐音、走向、形状等,将满满祝福暗藏于作品之中。

(来源:文旅北京)

上一篇: 铁水打花
下一篇: 中国竹编工艺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