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越剧
越剧是中国第二大剧种,影响遍及全国直至海内外。起初,越剧只是农村的贫苦乡民利用宣卷、道情、民间小调等形式演唱一些劝世的、讨好奉承的词曲,后逐渐编唱一些具有风土人情、时事轶闻、传奇故事来吸引人。在最初还没有越剧这个名字时,民间称其“小歌班”,后来因为演唱时鼓板发出“的的笃笃”节拍声,又被人称作“的笃班”。
在“小歌班”称呼时,早期艺人会来余杭、临安等地演唱,根据《中国戏曲志·浙江卷》和《杭州戏曲志》记载,早在清光绪三十二年(1908)元宵节,就有北派艺人马潮水在余杭陈家庄用八仙桌搭台,演出全本《珍珠塔》,这是越剧史上首次舞台演出整个剧目,是小歌班和的笃班登上舞台的开端。可以说,余杭在越剧的发展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民国时期,常有越剧艺人组建科班、舞台等表演团体来余杭演出。余杭有位于县前街的国光大戏院(建于民国初年),名为大戏院,实际就是个大草棚,能容纳三五百人。越剧艺人应宝童就在这里上演过连台本戏《狸猫换太子》,曾经轰动一时。应宝童的妻子也是戏班的头肩花旦,艺名叫白牡丹。演出时,观众故意点戏《三戏白牡丹》,并指名要应宝童扮吕洞宾,夫妻合演。这出《三戏白牡丹》让当时的余杭观众印象深刻,留下佳话。1947年,有几个余杭人集资在直街孙家弄口开设荣光大剧院,三间大瓦房可同时容纳400名观众,后改名新华剧院,新中国成立后扩建为可容纳800名观众的剧院,更名余杭剧院。再后来,又建造了有1000个座位的手工业俱乐部。这些剧院为越剧在杭州演出和推广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新中国成立后,越剧事业蓬勃发展。正规的越剧团如雨后春笋般兴起,浙江全省几乎每个县都有越剧团。余杭的众艺越剧团和新力越剧团逐步合并为余杭建新越剧团,于1956年被正式命名为余杭越剧团。该越剧团主要演员有茅桂兰、杨淡风、孙美珠、汪小桢、吴强、俞忠尧、方雪娟、方文仙等,茅桂兰任团长。演出的主要剧目有《孔雀东南飞》、《孟丽君》、《红楼梦》(老本)、《十里红妆》、《杨乃武与小白菜》等,特别是《杨乃武与小白菜》,这是剧团自己创作、自己排演的清装大戏,也是剧团的保留剧目。在杭嘉湖地区演出1000多场,观众踊跃,由茅桂兰饰演“小白菜”毕秀姑,她以清丽的扮相、委婉的唱腔和曲折的剧情,把“小白菜”的悲惨命运演绎得淋漓尽致,让无数人流下感动的泪水。
如今,越剧更是普及,街头巷尾、公园广场,时时都能听得到越剧的表演,《红楼梦》《梁祝》《白蛇传》《追鱼》《情探》《五女拜寿》等越剧的经典唱段更是脍炙人口。这也是因为余杭见证了越剧的发展,曾对越剧发展做出里程碑式贡献,所以,余杭在越剧的发展史中成为了不可或缺的那一页。
(来源:杭州市余杭区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