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春社·雎水踩桥
莺飞三月,菜花金黄,又是一年春社日,每年立春后的第五个戊日,即社日,又叫“逢社”,也是每年雎水踩桥时间。素有“民俗活化石”之称的川西北一年一度民俗盛会——“中国春社·雎水踩桥”,如约来到绵阳市安州区雎水镇。
“踩桥驱邪”“拜干爹”“丢药钱祈福”。当天,来自成都、德阳、广元以及绵阳及周边县市的20余万人自发聚集太平桥畔,井然有序地踩过太平桥,祈祷风调雨顺、安居乐业,形成了一幅气势恢宏的民俗画卷,犹如一幅现代版的“清明上河图”。
据2007年出版的《绵阳市志》记载:安县(今安州区)雎水太平桥自清嘉庆四年(1799年)建成后,一年一度的“春社”踩桥活动经久不衰。据称春社日,每年立春后的第五个戊日踩太平桥可家享太平,是日到此踩桥的人数少则五六万,多则上十万。踩桥者大致有三类:一是青年男女结伴前往春游;二是部分中老年农民前往祈求土谷神保佑风调雨顺,祛病免灾;三是有小孩的年轻父母,利用踩桥人多的机会,给孩子寄拜干爹干妈,祈求孩子健康成长,这一习俗沿袭至今。
雎水春社踩桥活动的起源,当地有“踩桥镇兽”“踩桥消灾”“踩桥祈福”之说。安州区雎水镇,古时是德阳、绵竹、茂汶三地之间的交通要道,故称“ 雎水关”。雎水河蜿蜒流过,每到夏秋之际,河水暴涨,百姓渡河常遇船毁人亡,苦不堪言。据《安县志》记载,清嘉庆四年(1799年),为解村民渡河之苦,乡绅林贤相捐银1800两,在镇北2公里外虎头岩下和当地百姓辛苦数载在雎水河上建成这座太平桥,桥高15米,宽9.1米,南北跨度39.5米,全部由石料砌成,桥身为巨型单孔半圆形,犹如一道彩虹横卧水上,又被称为大拱桥,距今已有200余年的历史。大桥竣工之日恰逢“春社日”,大家奔走相告,涌向大桥,举行庆典、祭祀、祈禳,巧合的是,自大桥建成,雎水河不再洪灾泛滥,从此过往行人平安,这便使得当地百姓愈加坚信,在春社日这天到桥上踩踩,可以消灾免难。后来又演变为给小孩找干爹、干妈,又叫找“保爷”,以求小孩好带(培养之意),给家人祈福等。并由此发展成一年一度踩桥习俗,历经200多年而不衰。
来雎水踩桥的男女老幼,主要办三件大事。1.在桥上往返行走三次,可消灾免难,保一年平安;2.父母带上孩子,到桥头拉干妈干爹,无儿无女的人找干儿干女(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以这种方式找干妈干爹在当地是普遍存在的);3.从桥上往河里扔钱、抛衣物,叫丢药钱和甩霉运,从此不再生病并有好运。
演变至今,太平桥已经成为了川西北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聚集地:狮灯、龙灯、杂技、曲艺、山歌、魔术、杂耍……应有尽有;民间特色小食红酥、月亮面、酱香鸡、鲜米粉、凉粉、张包蛋……样样可口;手工艺品鞋垫、香囊、娃娃戴的帽子、纸花、面人、糖画、根艺奇石……琳琅满目,现在“踩桥”这项活动,俨然已成为绵阳乡村旅游的重头戏、排头兵。
(来源: 绵阳市地方志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