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南兴文竹子
作者: 赵树丛兴文地处川南,至今已有1500年的历史,是古代僰人繁衍生息和最终消亡之地。以前叫戎县,明万历年间,明神宗为庆祝明军平定僰人,颁旨改戎县为兴文,取“偃武修文”之义,期望和谐安宁。可见,兴文的文脉并不太长,但千百年来,竹子却伴随着兴文人世世代代,生生不息。
兴文是古僰人的居住地,僰人用竹子做兵器,用竹子做生产生活用具,但竹子的真正产业化发展还是在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之后。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集体土地分包到户。面对那些无法种粮的土地,兴文把竹子发展作为一个产业发展的突破口,对退耕还林种竹给予政策支持、粮食补助,对竹苗生产者给予现金补助。
1979年前,兴文竹林还不足10万亩,现在已达50多万亩,特别是高标准建成了材用竹(楠竹)、笋用竹、纸浆丛生竹三大类各10万亩竹产业基地,竹子成为兴文农民增收致富的主要来源。
2017年,兴文县编制了竹产业发展规划,陆续出台了一系列竹产业发展政策,创造性地规划建设了16万余平方米的竹产业发展园区,引进了全国优质竹加工利用企业30家,成立了方竹研究院,建立了中国林学会竹日用品服务站,等等,目标是建成“中国以竹代塑之乡”,竹产业产值超过100亿元,成就兴文人民强县富民的“竹子梦”。
在兴文,竹子有30多个新品种,巨黄竹是近几年才发现和发展起来的竹种新秀,它的发现和发展还有一段传奇。最早有记载的是在兴文邻县长宁新加村二组的王代贵,他的老家后山上有梁山慈竹和硬头黄竹两种竹子,它们同时开花结果,冬天死亡,第二年在原地长出了新的竹苗,而且长势很好。后来,兴文县村民朱长华在放羊时又发现了一丛与众不同的竹子,高大、近实心、枝少、叶小、竹尖挺直,他就挖回去栽种。他发现这种竹子可笋材两用,竹笋鲜美、纤维长、产量高,是一般竹子的两到三倍,他就开始培育发展。
朱长华是兴文莲花乡人,是一个极具商品意识的林竹乡土专家。经过两三年的连续种植观察,他认定他放羊发现的竹子是一个极富经济价值的新竹种,就把竹子送到宜宾市林业科学研究所化验,专家说这种竹子纤维长,是一类造纸竹子。朱长华还观察到这种竹子特别耐旱、耐寒、耐贫瘠,心空小、产量高,一亩可产五六吨,收入三五千元。经浙江农林大学基因图谱建议,这种竹子应该是兴文绵竹和硬头黄竹杂交的结果。
巨黄竹一个“巨”字,表明了它与蜀南兴文历来竹子的不同,为此,朱长华投入了大量资金,流转了上万亩山地,建立了巨黄竹专业合作社,培育巨黄竹竹苗,传授巨黄竹栽培管理技术。慢慢地,巨黄竹从宜宾、从兴文走向全川,走向全国,如今有16个省300多个县引种了巨黄竹,产值超过了百亿元。巨黄竹也为兴文带来了许多新的彩头,如“中国巨黄竹之乡”“中国四季鲜笋之乡”。
1979年前,兴文竹林还不足10万亩,现在已达50多万亩,特别是高标准建成了材用竹(楠竹)、笋用竹、纸浆丛生竹三大类各10万亩竹产业基地,竹子成为兴文农民增收致富的主要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