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山泥人

作者: 朱国亮

惠山泥人是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用无锡惠山脚下的黑泥制作的彩色泥塑,创于明代,盛于清代,已有400多年历史。

惠山泥人作品多为儿童玩具和摆设陈品,分粗货与细货两类。粗货是指用模具、半模具批量制作生产的泥塑作品,而细货则指用手捏塑的戏曲人物形象,也称“手捏戏文”。

清末至新中国成立前,因战乱频繁,许多惠山泥人作坊相继倒闭,大量艺人失业,产业受到重创。1954年,地方政府将艺人和作坊组织起来,成立合作社进行生产,产业得以重振,技艺得以传承和弘扬。1958年,合作社更名为“惠山泥人厂”,延续至今。2012年,惠山泥人厂被命名为“中华老字号”企业。

最近十多年里,受“二次元”玩偶冲击,惠山泥人市场再度萎缩,技艺传承与弘扬也受到影响。惠山泥人厂高级工艺美术师周汉庆说,惠山泥人厂鼎盛时期曾有近千人创作设计和生产销售泥人,现在厂里职工总共才几十人,创作设计人员仅有20人左右。

周汉庆16岁随父学艺,一直从事泥人捏塑,是惠山泥人代表性传承人之一。自2020年引入民间资本以来,惠山泥人厂进行了一系列创新,以期将惠山泥人及其文化融入现代生活,吸引更多年轻人关注。

过往数百年的发展历程中,惠山泥人粗货逐渐形成较为固定的人物形象——“阿福”“阿喜”。这两年,在传承经典人物形象的同时,惠山泥人厂将3D打印技术与泥人捏塑技艺结合,重新创作设计了“NANI”“MOMO”等惠山泥人新人物形象,更符合当下年轻人的审美。

重塑人物形象的同时,惠山泥人还开发了泥人盲盒。与惠山泥人相关的文创产品也多起来。惠山泥人厂还与一些地方品牌联名,如为牛奶厂、吐司店、饮品店设计泥人形象,形成“泥人+”模式。

惠山泥人厂还将泥人文化与咖啡文化融合,在无锡一些景区开设泥人咖啡馆。游客进入咖啡馆,可一边品尝咖啡,一边了解非遗文化,还能捏一个属于自己的泥人。

人物造型和展示、销售方式的转变,让惠山泥人受到更多年轻人喜爱和追捧,春节期间销量大幅增长。周汉庆说,传承与创新不矛盾,让非遗融入现代生活,振兴泥人产业,才能更好地实现保护与传承。今年,无锡将实施“百匠千品”非遗传承创新工程,惠山泥人被纳入其中,其影响力有望进一步扩大。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