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泽“吃清明”风俗

作者: 王建成

在闽北光泽县,“吃清明”是当地的一种风俗。何谓“吃清明”?就是在清明节这天,各姓氏家族中无论男女老少,集中到祠堂,行一次祭祀礼,吃一顿清明饭,融一份追远睦族的亲情。

据清版《光泽县志》记载:“各族宗祠,春秋祭祀。序昭穆,崇功德,敬老尊贤,有追远睦族遗意。” 所说正是如此。

光泽是个拥有千年历史的山区小县,居住在这里的大都是历代迁徙而来的客家人,随着年代的久远,在当地逐渐形成一个个家族。安定下来的他们深感人生不易,是祖宗的庇佑,才有了今天的生活。于是有条件的家族开始建起姓氏祠堂,供奉历代祖先牌位,通过“吃清明”祭扫,以示饮水思源不忘祖宗之意。也通过“吃清明”聚集全族人,在交谈中加深亲情。

清明节当天,全族人到祠堂行礼祭祀,然后由族长公介绍家族的起源发展,列摆祖宗的功德,宣布族内重大事宜和家训族法,并登记当年各家人口添丁情况,以备后来修增家谱之用。然后由族里的长辈领头,上山祭扫逝去的祖宗之墓。一般都是男人去,从最远到最近的祖宗依次而扫。

中午回到祠堂里“吃清明”饭,家族男女老少都来参加,人人都有份。按人头多少排出几桌,饭菜有荤有素,其中一碗红烧肉是不可少的,据说是吃了会增寿,祖宗会保佑平安。

“吃清明”的开支一般是祠里的祠谷,就是建祠时家族会用些余钱购些田产,租给他人耕种,每年收些租谷作为清明之用。有的没有田产或其它收入的祠堂,“吃清明”的开支就由族内人家按人头来摊派,或者族内有实力的人来捐助。

有的姓氏家族大,有总祠、支祠、房祠,于是吃完了族内总祠的清明,各房、各支房的子孙准备明后天自己房的“吃清明”活动,再开始祭扫自己本房内近亲的祖先之墓。

清明节是闽北光泽县当地民众一个重要的节日,有没有举办“吃清明”仪式,也成为衡量一个姓氏家族兴旺与否的标志。如果你有机会在清明节期间来到光泽,不妨亲自看看这热闹的“吃清明”场面。

上一篇: 乡村敲糖佬
下一篇: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