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子空心李
贵州省沿河土家族自治县位于黔东北边陲、乌江下游,大娄山脉和武陵山脉交错地带,与渝、湘、鄂三省接壤,属于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1934年贺龙、任弼时、关向应率红三军进入沿河,成立了黔东特区革命委员会,建立了贵州高原第一个红色革命根据地。这里有神奇的乌江山峡和麻阳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区内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黑叶猴,其数量居世界第一。这里还出产一种优质水果——沙子空心李,因李子成熟后果核与果肉分离,食用时用手一掰,果核与果肉自动分离脱落,又因该李子主产于沿河县沙子镇而得名。
沙子空心李果实呈扁圆形,一般在七月下旬成熟,成熟空心李外表披上银灰色白蜡质保护层,挂在枝头十分诱人,平均果重约35克,单果最大重量约50克。果肉脆嫩,清香浓甜、汁液多、口感好,色泽鲜艳,蛋白质、维生素及微量元素含量丰富,是极好的鲜食果品,具有清热解毒、健脾开胃、养颜益寿的功效。
据沿河县志记载,沙子空心李从1858年起开始栽种在沙子镇沙坝村一带。因产地群山环抱、溪水纵横,绿山、碧水交错并存,森林覆盖率达36%,形成了雨热同期、光温同步、昼夜温差大和气候明显的诸多特点。产区内无任何工业企业,无化工污染,山清水秀。空气清新给沙子空心李的生长造就了独特的地理和气候环境。多年来,沙子空心李主要是农户在房前、屋后、田边地角、荒坡地上随意栽种,果树零星分布,缺乏科学管理,产量不高,不能形成规模种植。由于沙子空心李品质好,市场销售供不应求,我县和相邻县不知多少群众前来引种,试图移栽他乡,都因水土不服而产生变异(皮厚、味酸、个小、果核不分离等)。1988年,县政府成立农业产业化领导小组,把沙子空心李作为重点支柱产业进行扶持,沙子镇、中界乡成立了空心李发展领导小组,并抽调相关业务人员组成了空心李生产技术指导组,从县农业局、省农业厅、省农科院聘请专家到现场调研,综合规划,在规划区实行大规模栽种,建立了沙子空心李生态示范园区。为适应生产发展的需要,沙子镇成立了沿河天然富硒绿色食品开发有限公司,并专门制定了“沙子空心李企业标准”和“沙子空心李栽培管理技术规范”,对沙子空心李的土壤条件、种苗培育、建园、定植、田间管理、施肥、病虫害防治、采收和贮藏等内容提出了具体要求,为沙子空心李的规模化、产业化、示范化种植奠定基础。
每年,空心李在接近成熟期时,就被各地纷至沓来的客商抢购一空,深受大众青睐,人们都把它当作一种健康的绿色礼品馈赠亲朋好友。同时,沙子空心李获得了贵州省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证和“全国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称号,被人们赞誉为“李子中的茅台,贡品中的珍品”,闻名于川、湘、黔三地。
(来源:贵州特产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