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板车剧团”的大天地
作者: 张龙 陈奇老河口越调传承中心前身为老河口市豫剧团,成立于1956年。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老河口市豫剧团以“小小板车送戏下乡”而享誉荆楚,被文化部授予“板车剧团”称号。
近年来,老河口越调传承中心主动担当作为,传承戏曲发展,形成“出人、出戏、出效益”的良性发展局面,成为湖北省基层文艺院团传承戏曲发展的样本。近日,笔者实地考察剧团发展变化,寻找戏曲传承发展的密码。
柳暗花明凭什么?——党委政府真看重、文艺工作者真付出、老百姓真想看,是戏曲传承走出困境的力量源泉。
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戏曲面临观众减少、市场萎缩的困境,戏曲传承一度陷入窘境,如何突围是戏曲传承的首要问题。
党委政府给经费、给项目是重要支撑。为从体制机制上解决戏曲传承发展难题,老河口市确定老河口越调传承中心为公益二类事业单位,市财政每年预算事业发展经费500余万元。2019年,老河口市投资1亿多元建设容纳近千人的新剧院。近年来,争取国家艺术基金和省市文艺精品奖励扶持资金400余万元,老河口市级财政配套资金600余万元,用于重点剧目创作。团长王新民说:“当时《看孙孙》获得省里奖项后,领导很重视,老河口市为此就拨了100多万元专项资金,这可是戏曲传承的救命钱。”老河口市还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安排“送戏下乡”为戏曲传承提供了展示舞台。
基层文艺工作者有情怀、肯付出是发展动力。老河口越调传承中心,始终秉持着一股“戏比天大、艺无止境”的精神。在发展最困难阶段,剧团确定“再困难也要排出一台好戏”的发展方向。2014年,经过艰辛努力,剧团排出一台讲述老百姓家长里短、群众喜闻乐见的越调《看孙孙》,这是剧团20多年来第一出新戏。团长王新民用“没剧本、到处求,没经费、班子凑,没编曲、自己上”来形容当时的窘况。著名剧作家沈虹光说:“《看孙孙》看了很感人,人物刻画、铺叙矛盾、细节处理都很好,最难得的是从无到有的突破,这是戏曲传承的生命,大家背后的付出也可想而知。”最终,《看孙孙》荣获第二届湖北地方戏曲艺术节优秀剧目一等奖和表演一等奖。
老百姓爱看戏、想看戏是信心来源。老河口挨着河南,方言口音相似,唱的戏也相近,两边都有越调,有着广泛的传承基础。老河口越调传承中心之前作为“板车剧团”,在周边培养了很多戏迷,闲暇之余,看戏、听戏、唱戏,对于当地老百姓来说,是一种生活方式。老河口市仙人渡镇年过七旬的黄居光从8岁就开始唱越调,是越调铁杆粉丝,每次惠民演出,许多像黄居光一样的老百姓都会赶去捧场看戏,剧团也会听取戏迷的意见建议,有的戏迷对唱腔还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这充分证明了良好的群众基础给戏曲传承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这就是戏曲传承的信心来源。
笔者认为,戏曲传承关键在于有地方支持、领导重视的干事创业氛围,在于有一个坚守艺术、艰苦创业的基层团队,在于得到群众认可、契合群众内心的精神文化需求,如此才能使戏曲这一优秀传统文化薪火相传。
欣欣向荣为什么?——作品创出来、人才推上来、惠民演起来,是戏曲传承发展的关键因素。
戏曲传承的基础有了,如何不负组织、文艺工作者和戏迷的支持,继续向好向上发展,是戏曲传承的又一难题。
从火热生活中找素材,创作老百姓爱看的剧目。2014年,《看孙孙》成功之后,剧团坚定了“老百姓喜欢看啥就创作啥”的思路。2017年,剧团继续从家长里短的故事入手,根据曾真在丈夫见义勇为牺牲后,面对去留和赔偿款的激烈思想冲突的故事,创作湖北越调大戏《曾真的故事》,并参加第三届湖北地方戏曲艺术节展演。传承离不开作品。近年来,剧团先从小戏入手,逐步向大戏突破,先后创作5部小戏、3部大戏、改编戏曲20余部,其中《黄河绝唱》《生死一票》等5部戏剧先后获得省级以上文艺大奖,戏曲传承跃上新台阶。
用事业培养人、靠待遇留住人、用真情感化人。2014年排演《看孙孙》时,演员平均年龄52岁,20多岁的小媳妇由52岁的演员扮演,这也是王新民口中的“无奈之举”。2017年以来,剧团先后招聘了20名年轻演员,通过“名家传戏”为青年演员量身打造剧目,教授水袖、翎子功、卧鱼等戏曲绝活,让每一位青年演员都有代表作品。2017年,排练头一出大戏《曾真的故事》就把新人尚晓丽推上去,得到专家一致认可。待遇好,培养的人才才愿意留下。剧团把年轻人才当宝贝,为引进人才提供公租房,一年只交295元物业费。武生史志红,20岁,来了又想走,要去大剧院。团长王新民说:“你去吧,工资我照发,只当是到大剧院学艺的。”两个多月后,史志红果然回来了,说还是这里亲。戏曲传承离不开人才,到2023年,剧团演员的平均年龄已由2014年的52岁降至23岁,其中最小的16岁,史志红、孙帅康等4名青年演员先后获得国家和省级表彰。
多演出、多惠民,让戏曲更好地服务广大老百姓。今年4月,湖北越调折子戏《凤仪亭·小宴》亮相央视舞台。“有戏演,有舞台,是演员们最高兴的事!”团长王新民说。老河口越调传承中心组建荆楚“红色文艺轻骑兵”小分队,把上级配发的流动舞台车充分用起来,每年深入乡村、社区开展送戏下乡活动200余场,惠及观众28万人次。今年春节期间,剧团走进袁冲乡进行惠民演出,吸引了十里八乡的乡亲们观看,300把椅子都不够坐,山坡上、走道里站满了人,深受老百姓欢迎。“我从小就爱听戏,这些年,剧团既演折子戏,又排演了很多新戏,我都爱看,感觉还挺受教育呢!”家住剧院附近的老戏迷余国英说。剧团每年还开展戏曲进校园百余场,足迹遍布全市各城乡校园,服务师生3万余人次。
笔者认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创作人民喜爱的剧目;坚持人才至上,让人才在戏曲传承中展现活力;坚持惠民演出,把创作的好戏回馈给人民群众,把人民群众满不满意当作检验的唯一标准,才能使古老戏曲不断发展。
与时俱进靠什么?——改革推得动、市场走得通、特色找得准,是戏曲持续传承的重要因素。
当前,条件改善了,老河口“五馆三中心”也即将投入使用,老河口越调传承中心配发了流动舞台车,完成了从“板车剧团”向“舞台车剧团”的硬件转变,但如何紧跟时代持续发展,内在软件如何持续升级,是戏曲持续发展的关键。
抓绩效、明赏罚,激发戏曲传承内生动力。2016年11月起,老河口越调传承中心推进绩效管理改革,鼓励演员多劳多得、优劳优得,工资、荣誉向作品、舞台倾斜。标准执行下来,年轻人工资高过老演员,青年演员孙帅康更是因为能力素质过硬,晋升为副团长,工资高过团长。团长一家家登门做老演员的工作,不讲大道理,只说事实:“个头、扮相、嗓子、文的、武的,谁能跟他们比?谁能比他们强?”剧团专门开大会表决,老演员都举了手,改革方案通过了。实行“多演出多得”薪金制度,根据演职人员参与戏曲进乡村、进校园等公益性演出活动场次,给予奖励性绩效工资,有的人演得多,一个月能多发近千元。现在,演员绩效工资占总工资比重已达到20%。有功则奖,有过则罚。近年来,剧团先后有10名演员虽技术过硬但因违反纪律予以警告、降级。
走市场、找项目,提升戏曲创收能力。2021年9月,在保康县举办的首届文化旅游节景区推介会上,老河口越调传承中心与景区进行合作,带来的经典戏曲演出,火爆全场,吸引了众多游客。剧团主动适应文旅融合发展趋势,成立文化传媒公司,承担文艺文化演出活动,在传播戏曲的同时,增加演员舞台实践机会,提高剧团收入水平。近年来,除了跟景区合作,剧团还联合其它剧场、电视台、企业等,承接商业演出活动,丰富剧院收入来源,让戏曲在市场中不断壮大。今年1-5月,剧团戏曲演出收入已达到15万元。
讲故事、挖特色,打造本土特色品牌。老河口越调传承中心注重挖掘本土资源素材,创作特色作品。2020年,根据老河口市16名水电工大年夜辞别家人援建武汉雷神山医院的故事创作了湖北越调小戏《生死一票》;2022年,根据中国好人、襄阳楷模陈小峰无怨无悔养护陌生残疾人十余年的感人事迹创作了越调小戏《大爱无声》;现在,根据克服万难修建南水北调丹江口水渠的故事,正在创作弘扬襄阳儿女“丹渠精神”的湖北越调大戏《百里丹渠》。剧团用非遗剧种融合本土故事,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宣传当地好人好事,让戏曲成为宣扬当地故事、弘扬本土文化的生力军。
笔者认为,戏曲传承发展,要深入推进改革、激发内在活力;要始终把社会效应摆在首位,推进文旅融合,激发市场活力;要找准特色方向,打造特色品牌,戏曲的明天将无限广阔。
(组稿单位:湖北省委宣传部文艺处、襄阳市委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