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坡村农家书屋:书画艺术家当起管理员
作者: 单秀勤
“我从小家穷,没有文化,吃了不少苦头。现在孩子们条件好,就应该多读书。我也要为家乡的文化事业贡献一份力量。”这是河南省商水县苏坡村农家书屋管理员苏殿春的心声。
苏殿春于1945年出生,从事文化艺术工作40余年,专长书法、戏曲,曾任北京清风书画院副院长、首都书画院上海翰华书画院签约书法家等。退休后,他回到了老家商水县苏坡村居住。他看到农村的文化生活贫乏。夏天,孩子们在门口树下乘凉;冬天,在屋里缩进被窝。虽然衣食无忧,却童无所乐。于是,他就想给家乡的父老乡亲们打造一处“精神乐园”。村里的农家书屋建成,需要一名专职图书管理员,苏殿春知道后,立即毛遂自荐。
村里的农家书屋管理员,没有一分报酬,有的只是一份责任。苏殿春结合当地生产生活习惯,特别是农忙、农闲和平时的生产作息规律,合理确定书屋开放时间,方便群众借阅,并接受村民监督。在寒暑假、双休日对返村在校学生开放;在春节前后,增设开放日,为返乡务工人员借阅服务。同时,开展送书“四进”活动,坚持每月一次送书到自然村,并提供图书目录,将农民们喜爱的新书、好书摆放在醒目位置,现场办理借阅手续,征求农民的借阅意见。不定期送书进农户,挑选一批应季农业科技书籍送到距离书屋较远的种植大户,将知识性、趣味性的读物送到老弱病残手中。每逢开学季,结合学校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思想道德教育,将广大学生喜爱的红色经典、名家名篇、自然科学等方面的图书送到学校。针对一些街道办事处其余村(居)暂未修建农家书屋的现状,每年开展向外村送书的活动,做到文化下乡,实现文化资源的共享。“农技书很实用啊!我们培育食用菌最开始出现问题时,都是第一时间到书屋查阅相关书籍,帮我们解决了很多难题。”一位在食用菌大棚忙活的村民对记者说。
自担任图书管理员以来,苏殿春以活跃农村文化、传播书香、培育乡风文明为己任,每年主持举办阅读活动20多场次。“阅读讲堂”开设在每周六,在苏坡村凝聚起阅读的力量,传播了先进文化。为方便村民读书,苏殿春组织村文化协管员和村青年志愿者开展“流动图书箱·文化送上门”活动。将国家政策、少儿、农业科技、养生保健、经典文学等多种图书分装在便于携带的“流动图书箱”里,骑上电瓶车,走村入户送书上门,这样不但满足了行动不便的老年人、残疾人、留守妇女和留守儿童的读书需求,同时也为那些长年忙于农业生产的种植大户送去相关图书资料。为了让借阅更方便,苏殿春带领人员现场办理借阅手续,实现“电话一打,借还到家”,有效解决农民阅读“最后一米”的问题,将文化的种子播撒在家乡的每个角落,让缕缕书香飘进千家万户。“他们挺辛苦的,不管什么季节、什么天气,只要说想看书,他们都给送。有时天气不好,他们也骑车把书送来,我都觉得挺不好意思的。”一名村民说。
开展阅读活动是提高农家书屋阅览量的有效措施,苏殿春结合自己的书画特长,每年坚持开展“书墨飘香”青少年阅读比赛、书画比赛等活动。他还联合办事处党工委,组织举办苏坡村中小学生阅读辅导和阅读能力培训的同时,开展以宣传抗疫先进事迹、讲述奋斗故事、共话小康社会、畅谈百年梦想等形式多样的交流活动。他还紧密结合重大活动和节日等时间节点,有序组织举办“学党史,感党恩,跟党走”朗诵比赛、“书香元旦 品味新年”读书比赛等阅读活动,真正让乡村阅读氛围“浓”起来。“看,这是我获得书法一等奖时拍的照片。现在只要有比赛,我都会来参加。”一名小学生指着书屋墙上的照片说道。
为推动移风易俗、助力乡村振兴,苏殿春还在办事处党委的支持下开设“阅读讲堂”。只要有空,每周六上午都会组织一次,有时还邀请了农村文化带头人和农业科学技术人员加入讲堂,使宣讲内容更加丰富。截至目前,“阅读讲堂”已在东城办11个行政村做移风易俗宣讲10余场,为积极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和淳朴民风探索出一条新路径。
苏坡村农家书屋活动的开展和苏殿春的书法艺术吸引了许多单位,他们慕名而来。县委宣传部举办的商水县“快乐成长”乡村学校少年宫文艺志愿服务活动和“学精神 续血脉”学雷锋志愿活动、县司法局举办的“学雷锋 做先锋 普法惠民树新风”志愿服务活动、县扫黄打非办公室开展的“扫黄打非”学雷锋树新风志愿服务进乡村活动都在这里成功举办。去年暑假,苏殿春开始利用苏坡村农家书屋,组织村里放假在家的孩子学习书法,为需要务工却没时间照顾孩子的家庭担起临时“保姆”的义务,因此成为了乡亲们的贴心人。
读书,使人获取知识、增加智慧、美化心灵、提升涵养。做新时代的农民,是乡村振兴中文化振兴和人才振兴的重要途径,是创造更加美好生活的重要源泉。面对群众的称赞,苏殿春笑着说:“只要咱苏坡村乡亲过上好日子,村民需要我,这个管理员我就会一直当下去。”读书是一件孤独寂寞的事,也是一件快乐优雅的事。“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未来的日子里,苏殿春表示将继续为苏坡村传播优秀文化、推广普及阅读活动,奉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