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霞浦:渔旅融合 不负山海
作者: 闫巨星 颜晨曦
霞浦,福建省宁德市下辖县,这里海洋资源丰富,人民勤劳智慧。近年来,霞浦围绕海洋经济发展,将海洋养殖做大做强,综合开发海滩、海岸、海岛,推进摄影、民宿等滨海旅游产业快速发展,走出了一条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乡村振兴之路,谱写出属于霞浦人壮丽的“蓝色乐章”。
“霞浦海带”的三步跨越
霞浦县海带养殖起始于1957年。是年,霞浦人将从辽宁大连引进的海带苗,投放在三沙镇三澳海区,当地的海带养殖进入试验性阶段。经过一年努力,又于1958年移到溪南公社的东安、关门等海区养殖并获得成功。
海带南移霞浦海区栽培成功后,福建省水产局于1958年在霞浦县三沙镇筹建了我国南方地区最早建立的国营海带育苗场,即福建三沙海带育苗场,于同年在溪南公社目屿岛筹建海带养殖场。
1959-1961年,在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专家指导下,福建三沙海带育苗场采用日光灯作为光源进行种海带采苗和幼体培育试验,但只完成小批量生产。1962年,该育苗场利用自然光源进行室内生产性育苗技术取得重大突破,1963年海带秋苗培育获得成功,并开始批量生产。
在此阶段,“霞浦海带”养殖设施也获得了大幅改进,1972年推广聚乙烯绳包棕丝新技术,取代了传统马干草苗绳用于养殖海带,这一新模式取得了成功。
20世纪70年代末,“霞浦海带”进入产业发展阶段。在海带南移养殖关键技术攻克后,霞浦海带产业获得了快速发展。上世纪70年代中后期,福建三沙海带育苗场开展的种海带度夏取得成功,结束了北方种海带南调的历史;1984年福建三沙海带育苗场利用海区培育的种海带,在自然光低温条件下培育海带度夏苗获得成功,使海带养殖时间提早半个多月,海带生长期延长,海带单产比原有的秋苗提高30%以上,经济效益显著提升,沿海群众养殖海带积极性高涨。
在这个发展时期,霞浦县的海带养殖面积不断扩大,苗种需求量激增,育苗企业生产能力达到了7万张苗帘,基本实现了闽东地区海带养殖苗种的自给自足,有力地推动了海带养殖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21世纪初,“霞浦海带”进入产业提升时期。县里实施了海带标准化养殖建设。2009年6月霞浦县被中国水产流通与加工协会授予“中国海带之乡”称号,“霞浦海带”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商标局注册“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被省工商局授予“霞浦海带”著名商标。2016年,在侵权案件审理中得到驰名商标认定保护。
这期间,海带养殖技术水平与规模也获得了长足的发展。海带养殖业呈现出稳产、高产、风险小、见效快、效益好的发展特色,在正常年景每亩生产淡干海带2-3吨,每吨平均售价0.7万元左右,亩产值1.4万-2.1万元,扣除生产成本,亩纯利可以达到8000元左右,经济效益显著。
由于海带养殖经济效益显著,近年来海带养殖由三都澳湾内海区推向湾外深水区,极大地拓展了养殖空间,使霞浦县广阔的湾外海区得到开发利用。目前海带养殖已发展到8个沿海乡镇,几十个行政村。同时,海带加工取得突破并形成产业规模。
本世纪以来,通过引进加工技术和设备,建设海带加工生产线,彻底改变了以往海带加工靠仅有的几十家小包装作坊式家庭企业的局面。在这个阶段,霞浦加工企业开展了以“霞浦海带”地理标志为商标的海带干、海带结、海带丝、即食海带、罐装海带等系列产品的开发和市场营销模式创新,海带加工业得到长足发展。
目前全县拥有海带加工厂(场)达460多家,加工盐渍海带结、烤干海带丝、小包装海带等产品7万多吨。海带产业已形成育苗、养殖、加工、销售一条龙产业链,产业化程度提升,从事海带产业的劳动力超过2万人,惠及人口15万人以上,成为沿海群众经济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海带养殖业成为了霞浦县水产养殖的重点支柱产业之一。
“霞浦海带”亦因其鲜食味美驰名中外,“霞浦海带”产业的持续发展,使得客商、信息等资讯逐年递增,人们来霞浦工作之余,流连于魅力海景和金色沙滩之间,体验这里悠久的历史文化,促进了当地旅游业的蓬勃发展。
因海而兴,做大做强旅游产业
霞浦千年古邑,文脉绵长,陆地面积1716平方公里,辖15个乡镇(街道),320个村(社区),总人口56万。霞浦“因海而生”,三国时期曾是东吴的造船基地,史称“温麻船屯”;晋太康三年始设温麻县;元至元二十三年升为福宁州;清雍正年间升为福宁府,距今已有1700余年的建县历史。霞浦“因海而名”,是福建省海域面积最大、陆地海岸线最长、浅海滩涂最广、岛屿最多的沿海县份,海洋资源尤为丰富,享有“中国海带之乡”美誉。霞浦“因海而兴”,集“山、海、川、岛、林”于一体,海上日出、海岸滩涂摄影享誉国内外,享有“中国最美滩涂”“中国最美海岸线”“梦幻海岸、休闲天堂”等美誉,名列“中国十大风光摄影胜地”之首。
近年来,霞浦县充分发挥滩涂摄影、滨海旅游和历史人文等优势,围绕全域旅游“三步走”发展思路,加快推动“旅游+摄影、民宿、文体、露营”多元业态发展,培育打造独具特色的绿色富民产业,先后获评“2021中国最具文旅投资价值县”“2022美丽中国首选旅游目的地”等称号,实现年接待游客700万人次以上、旅游收入60亿元以上,文旅产业已成为霞浦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坚持规划引领。霞浦县坚持全域旅游与生态文明、乡村振兴同规划、同推进,成立县旅游工作领导小组和旅游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实现旅游景点、资源及相关配套设施有效整合,完成《霞浦县全域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东冲半岛省级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摄影旅游发展规划》等规划编制工作,通过海滩、海岸、海岛“点线面”结合,引导全域旅游差异化、特色化、一体化发展,形成以东冲半岛景区为龙头,以滨海旅游、摄影旅游、民宿旅游、历史文化旅游等为示范带的全域旅游发展新格局。
坚持项目建设支撑。县政府始终重视文旅产业招商,成立县旅游项目建设指挥部,实行“保姆式”服务,加快推进大京景区、三沙光影小镇、东冲半岛滨海旅游开发建设,全面提升景区景点品质,先后引进大京、罗汉溪、马刺岛、高罗滨海等重点文旅项目12个,总投资近200亿元。加快打造金牌旅游村,制定出台《金牌旅游村建设实施方案》,在保护现有资源、保留文化特点的前提下,计划两年打造13个县级金牌旅游村。同时,加强游客集散中心、福宁美食街等旅游配套服务建设,有力促进“吃、住、行、游、购、娱”旅游全要素发展,三年来,全县各类大、小酒店和宾馆从450多家增加至1420多家,餐饮店从1200多家增加至2300多家。
坚持文体融合促进。牢记“把闽东之光传播开去”的嘱托,坚持文化惠民,深入挖掘霞浦海洋文化、红色文化、宗教文化、畲族文化等传统文化资源,积极打造精品节会,大力推广“福”文化,策划百姓大舞台、街头艺术展演等文艺活动,举办“妈祖走水”“畲族歌会”“铁枝台阁”等民俗节庆活动,编辑出版《跟着古诗游霞浦》《顺着味蕾品霞浦》《随着光影赏霞浦》等书籍,实现文旅搭台、经济唱戏的发展目标。同时,充分发挥“体育+”乘数效应,把旅游宣传与体育赛事有机结合,加强与国内知名旅游传媒合作,连续举办八届中国霞浦休闲海钓大赛、十一届三沙国际山地马拉松赛、福建省青少年帆船帆板锦标赛等体育赛事,进一步扩大霞浦文化旅游品牌影响力。
坚持露营旅游赋能。为积极适应后疫情时代旅游发展,霞浦有效整合滨海区域旅游资源,规划建设总长97公里的1号滨海风景道,将重点沿海乡镇和重要景区景点串点成线,配套建设滨海步行道、运动慢道和积石公园等6个观景台及海尾1号、星河1号自驾车旅居车营地等,形成内海外海滨海旅游线路闭环。同时,积极参加首届全国自驾俱乐部大会暨湖南自驾旅游发展大会,成为百个“驾游中国”自驾旅游标杆城市“战略合作城市”之一,并成功举办“畅游东海·自驾霞浦”大型自驾游活动,推出“休闲自驾之旅”精品旅游线路,进一步提升霞浦自驾旅游目的地知名度。
“摄影+民宿”:乡村文化新业态
霞浦县海、岛、山、乡等自然资源特质鲜明,闽东海洋文明、畲族文化、城堡文化、海防文化、信俗文化、渔家风情等人文资源多元。拥有福建省最大海域、最长海岸线、最广滩涂的千里海疆,以5大沙滩、7大岛屿为代表的滨海旅游资源,为霞浦发展全域旅游提供了绝佳条件。
近年来,霞浦县依托生态和山海资源,大力实施全域旅游发展战略,发挥霞浦滩涂摄影、滨海旅游和历史人文等优势,探索“摄影+民宿”产业发展新路子,实现传统旅游向“网红经济”转变。
霞浦县依托优越的山海资源,以滩涂摄影为主要发力点,大力发展摄影旅游产业,打造乡村产业发展新模式。县政府高度重视规划的龙头带动作用,坚持把摄影线路作为主题和主线,依托景区、景点、摄影点,把全县民宿的发展做了系统性、科学性的规划分布,全面构建包括乡村民宿在内的乡村旅游规划大体系,打造引领示范道路。
先后投入1600多万元完成围江、沙塘里、北岐等11个摄影点建设,开发东、西、南、北4条摄影线路,完成城区及东、西、南线摄影旅游交通标志牌建设。新建霞浦国际摄影广场,举办主题鲜明、特点突出的摄影展,成为霞浦又一网红打卡点。
在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英国《每日邮报》等国内外数十家权威媒体刊载霞浦滩涂摄影旅游形象报道。连续举办国际摄影大赛、文化旅游周、国际山地马拉松赛、全国海钓大赛等大型赛事活动。引进多部电影、电视剧在霞浦拍摄取景,不断扩大霞浦摄影旅游影响力。霞浦县先后荣获“2022美丽中国首选旅游目的地”“2021中国最具文旅投资价值县”等荣誉称号。
抓住摄影旅游产业升温的黄金期,霞浦县创新业态,深耕民宿产业,带动餐饮、住宿等上下游关联产业快速发展。坚持规范管理,制定出台《扶持乡村民宿发展实施意见》等民宿管理办法,规范引导全县民宿科学化发展与优质化经营。成立全省首家县级民宿行业协会,在建筑设计、设施设备、服务质量、经营管理等方面,加强对民宿特别是农村普通民房民宿的全方位指导。实行民宿价格备案制度,规范民宿市场价格秩序。坚持品牌示范,引导民宿深度挖掘本土特色自然人文资源,深度开发创意农业、特色主题、节庆活动等新型民宿旅游产品。开展“好民宿”评选活动,切实树立行业标杆和先进典范,发挥好引领和示范作用,加快推进民宿品牌化发展。坚持金融创新,围绕民宿行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难题,开发出“民宿贷”等特色贷款。
多元探索,促进业态创新。在乡村产业发展中,注重多元化探索,充分激发乡村活力。留存“乡土化”,精心策划乡村活动,邀请和对接各界文化文艺人士前往霞浦采风创作,将寻找“乡愁”有机地融进乡村旅游,提升乡土品牌。联合《诗刊》社共同举办第36届“青春诗会”,真正实现“诗和远方”的联结。注重“产业化”,通过委托招商、以商招商、参加招商峰会等方式,成功引进苏州、温州、福州等客商发展精品民宿,鼓励本土企业、城乡居民、返乡创业人员等兴建精品民宿,打造一批有民族风情、家乡情怀、地域特色的精品民宿。注重精品民宿与乡村旅游、文创产业、“互联网+”等融合发展,延伸产业链,促进乡村经济的多样化发展。鼓励“个性化”,挖掘和扶持具有滩涂风情和地方特色的旅游住宿点,把乡村民宿作为展现霞浦滩涂摄影和乡风民情的最佳载体。紧紧围绕市场需求、游客需求,积极引导民宿业主精准定位、差异化经营,打造特色亮点,有效防止同质化。培育了一批以拾间海、壹栖壹宿、愉村半舍、草木人等为代表的精品民宿。
目前,霞浦县有民宿400多家,床位近6000个,直接带动岗位就业近2万人。截至今年6月份,全县接待游客人数达到453.8万人次,同比增长37.66%,旅游收入达到40.84亿元,同比增长33.9%。
一条金色海带似巨龙蜿蜒,在五星红旗下崛起腾飞,成为霞浦人民的“龙型”经济;一袭金色海岸在霞浦人的智慧和汗水中,演绎出无数动人奋进的故事。今天的霞浦人将继续搏击,以龙之精神和龙之实力,带动霞浦经济增长和社会事业的全面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