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炽热的心融入乡村热土

作者: 刘晓伟

将炽热的心融入乡村热土0

谢杨东,一个来自湖南的农村伢子,在北京求学、工作15年,正值事业发展的上升期,却毅然投身到国家西部大开发的浩荡洪流中。

随着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我国乡村振兴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谢杨东积极响应组织号召,再次返回农村,深入边远地区贵州省遵义市桐梓县新站镇四兴村,任驻村第一书记。

探索四兴村的发展之路

四兴村曾是省级贫困村,位于新站镇东南面,地势北高南低,平均海拔1000米。全村15个小组,现有户籍人口3400多人。在脱贫攻坚时期,政府大力改善基础设施条件,目前村庄已形成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2021年5月,谢杨东任第一书记后,通过深入走访调研,发现四兴村具有三个天然优势。

一是有条件,四兴村地广田多,有5000多亩耕地,劳动力基本满足,较易形成规模;二是有基础,种植养殖业是四兴村的传统优势产业,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三是有斗志,这里民风淳朴,村支“两委”战斗力强,工作开展阻力小,产业发展意愿高。

摸清基本情况后,谢杨东根据四兴村的地理环境、气候和产业情况,和村支“两委”共同商议,确定了以种养循环一体化为中心,用来打造以家庭农场为主体的现代化新型农村,抢抓乡村振兴机遇,谋划产业未来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让村民们真正得到实惠。

群众的利益永远都是第一位

农村的工作纷繁复杂、千头万绪,但最核心的一点,其实就是利益纷争。

“我是全村人的第一书记,不是个别人的第一书记。所以,从现在起,凡是村民和村干部发生利益纷争时,在同等条件下,我要优先兼顾村民的利益,在村里和上级部门发生利益纷争时,在同等条件下,我要优先兼顾村里的利益。我们要永远为弱者站台,为弱者说话,这是一个基本原则,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在去年召开的党员代表大会上,谢杨东以第一书记的身份,做出这样的承诺。

针对以前村里产业资金使用不太明朗,群众意见比较大的情况,经过充分了解后,谢杨东决定把利益尽可能向广大普通百姓倾斜。去年11月,四兴村召开村民大会,决定为村里出生的每一头小牛补贴500元。到目前为止,已发放两次,总计补贴140头,金额已达70000元,极大提升养殖户们的信心。

杨军是全村著名的养殖大户,已有10多年的养殖经验,今年他养了68头牛、425只羊,他是补贴政策的受惠者。据他介绍,目前养殖方面一年的总收入已达50多万元,他也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家庭农场主。

“除村里新出生的小牛每头有500元的补助外,县农业局还有专项补贴资金,因此群众的积极性非常高,都在扩建牛棚。现在看来,今年全村养牛突破1200头的目标指日可待。”谢杨东笑着说。

四兴村地广田多,5000多亩的耕地面积,在产业发展上大有作为。甜玉米作为四兴村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与普通玉米相比,种植技术更简单,口感更香甜。去年种植时,政府发放种子、肥料、农膜及现金补贴,平均每亩达1000多元,农资公司上门回收,保底价格每斤1元,这极大提升了农户们种植的信心。去年,四兴村推广的1000亩甜玉米试种实验迎来大丰收,几乎家家户户都挣到了钱。

“以前跑运输,辛苦劳累又拿不到钱。今年我计划再种植100多亩,预估产量将达20多万斤,纯收入将达20多万元。” 村民杨水牛兴高采烈地说。杨水牛是甜玉米种植大户,去年共种植60多亩,平均亩产达2000多斤,纯收入就达10多万元。

驻村工作用心更用情

去年冬天的一个下午,是谢杨东驻村的第二个年头。这天,云雾弥漫,寒风呼啸。像往常一样,谢杨东携带着慰问品,来到帮扶户周理琴家中。

周理琴已经71岁了,靠种地为生,收入微薄,老伴去世早,儿子在浙江打工,常年挣不到什么钱,还留下了三个读小学的娃娃让她照顾,日子过得紧巴巴的。周理琴的身体平时就不好,因为舍不得花钱,生病了也不去看医生。

这天,谢杨东来到周理琴家,发现房门紧锁,门前杂物堆得乱七八糟,好像很久没人居住一样。拍了几次门,没有任何回应。外面下雨,天又快黑了,一个老人,她能跑去哪儿?谢杨东想了想,感觉不对,又拍了几次门,还是没有反应。于是,他转到后屋小门,又重重地拍了几次,似乎从里面传来了一丝微弱的呻吟。

谢杨东用力推开小门,才发现周理琴正躺在床上,发着高烧,已经没有了意识。情况紧急,谢杨东马上拨打了村医的电话。20分钟后,村医赶到进行紧急救治,两个小时后,周理琴终于恢复了意识,慢慢地睁开眼睛。

“我这条命就是谢书记救的,太感谢谢书记了! ”周理琴康复以后,逢人总这样说。

“我的老家在湖南农村。在我们那里,如果不读书除在家干农活和外出打工外,就没有其它的出路。在很小的时候,我们就知道,唯有读书才能改变命运。”谢杨东说。

对四兴村教育的重视程度,也许是他最与众不同的地方。正是秉持着这样的理念,来到四兴村后,谢杨东走访的第一个地方就是四兴小学。

“这两年来,我们通过各种渠道募捐,对四兴小学的帮扶资金已达10多万元,为四兴小学资助校服、书包、运动器材、学习用品等,去年募集了7000元为四兴小学修建护栏……”谢杨东说。目前,已建成一整套帮扶机制,凡是四兴户籍的学生,不论读小学、中学还是大学,符合条件者都可以得到资助。

一份份关爱,点亮了孩子们一颗颗稚嫩的希望火花。近两年来,四兴小学教学质量在镇里评比中名列前茅,一个又一个大学生走出偏僻的农村,走向更加广阔的人生舞台!

倾力打造乡村振兴示范基地

今年3月,四兴村被评选为全县唯一的乡村振兴示范基地。目前,四兴村已成立打造乡村振兴示范基地的工作专班,在种植养殖和农机作业方面形成了一整套服务机制。

“今年是我驻村帮扶工作的第三个年头,打造全县唯一的乡村振兴示范基地,就是要在乡村振兴的思路上勇于尝试,不断探索。因此,待示范基地建成之后,其它乡村就可以前来考察学习,然后在全县全市进行推广。如果能达到这个目标,我们就真的成功了。打造好示范基地,是全体四兴人的共同夙愿。”谢杨东说。

如今,四兴村正在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带头人、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社会化服务人员、产业工人等,运用多种方式,鼓励社会各界人才看到乡村希望、看好乡村未来、看见乡村生活,吸引人才到乡村创业,吸引在外务工人员返乡。

两年的驻村工作,700多个日日夜夜,谢杨东把重心全都放在四兴村的发展建设上。远在他乡的母亲生病了,他也没有时间陪她去医院检查治疗,从而耽误了病情。

今年五月中旬,母亲被紧急送往医院,病情稳定后,本想再治疗一段时间。无奈谢杨东抽不出时间在医院陪护,只得提前让老母亲回到家中。

不久前,母亲再次病情复发,半夜用救护车送到市中心医院,在重症监护室待了一个多星期,又做了一个手术后才逐渐康复。

“自古忠孝难两全,这两年最对不起的人应该就是我的母亲了……”说到动情之处,谢杨东有些哽咽,但回想起驻村的时光与收获,言语中又满是坚定。“这是极不平凡的两年,是一笔非常宝贵的精神财富。相信我们村会越来越好,老百姓心中有杆秤!”

今年6月,谢杨东获评“桐梓县十佳驻村第一书记”荣誉称号。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