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肩担责任 一生守一城
作者: 郑博文
凌晨4点多,红彤彤的太阳冉冉升起,平静的鸭绿江上泛起粼粼波光,岸边依山而建、靠水而居的下活龙村呈“S”形盘踞在水天一色之间。在这里生活一辈子的宋培跃,是吉林省出入境边防检查总站通化边境管理支队集安边境管理大队麻线边境派出所的一名护边员。他与共和国同龄,护边50余载,累计巡边10万余公里,把青春热血融入祖国边疆,他既是祖国繁荣昌盛的“见证者”,也是边境平安的“守护者”。
71岁圆了儿时“从军梦”
1964年,15岁的宋培跃听说前年入伍的班主任朴老师回家探亲,兴冲冲跑了过去。头顶红星,一身军装,那叫一个“精神”。听朴老师讲起部队生活,更让他心驰神往。又过几年,终于适龄的宋培跃义无反顾地报名参军,却未能如愿。随着10个兄弟姐妹幼年间不幸夭折,排行老九的他成了家中唯一的男丁。“那个年代,我算是家中独子,国家是不许当兵的。”时隔近60年,74岁的宋培跃仍抱有遗憾。
“民兵也是兵,一样保家卫国。”1970年,在母亲的鼓励下,宋培跃成为一名下活龙村的民兵。当时,民兵的主要任务就是夜间巡防,一组巡线,另一组瞭望,循环往复。每隔两天就要巡一夜,他从民兵到副连长,再到连长,一干就是20多年。民兵的经历不仅练就了他强健的体魄和精准的枪法,更在他心中悄悄地埋下了家国情怀。
即便不干民兵,作为一名普通农民的宋培跃,还会经常沿着边境线转转,铁丝网松了就拧拧,村里来了陌生人就和派出所报备。只要他发现了新情况就及时反馈,一名“战斗员”变身成了“通讯员”。
2019年,在乡村振兴政策的推动下,麻线边境派出所与通化师范学院乡村振兴学院商议共同开发边境旅游“鱼·坞”独立主题民宿,宋培跃就是首批参与的村民之一。他将自家原有的两间民房腾出来当作民宿。在院子西边新建了现在的房子,空间虽不比从前,但每月多了600元的民宿收入,老两口生活足够用了。
没有了经济压力的宋培跃,每天工作就是护边和保洁,骑着“保洁车”去巡边成了他最高兴的事。“我的任务是每天上午巡一趟,别的义警和护边员是步巡,我这是车巡,同样的时间我走得更远、巡得更细,铁丝网我都是一米一米看的。”宋培跃骄傲地说。
直到2020年6月,吉林省边境地区首家“义警工作站”落户下活龙村,驻地麻线边境派出所向村民征召义警,“义警没报酬,还有风险,大家的积极性都不高。”宋培跃看着驻村民警王铁映正犯愁,便暗自琢磨办法。串门时和大伙说说,喝酒时也唠唠……抓住机会就做起乡亲们的思想工作。没过半个月,在他和王铁映的共同努力下,拥有15名义警的队伍集结完毕。
“多亏你了,宋大爷,可你咋不报名呢?”看着队伍建成,宋培跃打心底高兴,可王铁映的一句话却把他问住了。护边始终是他心中的“星星之火”,但71岁的年龄还能胜任吗?他不断地问自己,仍心犹未定。“宋大爷,咱不问年龄,只要你愿意,有干劲、有责任心就成。”王铁映坚定地说。“愿意,当然愿意,只要信得过我老宋头,算我一个。”第一次穿上“义警”制服,宋培跃向着王铁映郑重敬礼,虽不标准,但那股精神劲儿不差当年朴老师的那身军装。
老宋的“警服”和“警车”
专业制服、制式标识,宋培跃头顶警徽,正式成为一名麻线“义警”。捧回家后,他把制服熨得板板正正,挂在家里最显眼的地方。可那天后,村里人就没见过他着装。“我打小就想当兵,现在成了义警也算圆梦了,这身衣服舍不得穿啊。”宋培跃将义警制服视作“警服”,在家挂了一个多月也没舍得穿。
一次边境巡逻时,几名游客正违规拍照,他赶紧上前制止,可对方根本不理睬。一气之下,他回家就把义警制服穿上,又去阻止。“你看我是干啥的!麻线义警!”边境政策随即讲了起来,游客见状恍然大悟,连连道歉,并现场删除了照片。这次事件,让他真正意识到:警服是荣耀,但背后更是责任和担当!如今,他天天穿着“警服”巡防在村庄的每一个角落。
2022年5月,集安市突发疫情,位置偏远的下活龙村按照要求全村静默,宋培跃带领义警工作站全体人员,主动提交“请战书”,参与到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中。经过乡里统一培训,义警人员各司其职:有的做核酸,有的扫码登记,还有的负责消杀,而宋培跃的主要任务是对下活龙村19个垃圾点进行统一消毒。“全村静默,不能随便走动,我想反正也要去消毒,就一起巡逻了。”宋培跃每天消毒四圈,就相当于巡逻四趟,一天下来就要六七个小时,工作量大幅提升。加上送菜送药,有时还要调解纠纷,宋培跃成了村里的“大忙人”,只要能帮助乡亲们、可以看护好边境村,再苦再累,他都乐在其中。
两个多月的静默,宋培跃的付出被全村50户、118名乡亲们看在眼里、记在心间。大家打趣地说:“老宋骑着他的‘警车’可为我们做了不少实事好事啊!”
终生学习 一生守护
星星点点的炊烟伴着晨曦升腾,宋培跃拾掇一堆柴火,进屋生火做饭,嘎吱、嘎吱……枯枝被火苗灼得作响,一双常年劳作的手,轻舀着勺子,生怕吵醒炕上的老伴儿。小米粥、鸭蛋、咸菜、馒头……地道的渔村农家早餐摆个齐全。之后,宋培跃换上“警服”,走出家门,来到山脚下的义警工作站。简单收拾收拾卫生,拎着小马扎和一本《民法典》坐到门口,背山面水,在大自然中开始“晨读”。
“十九大时,总书记在遵法、守法、学法的基础上,新增加了用法,我虽然文化程度不高,但穿上这身衣服,就代表了警察形象,就得以法律为依据、以事实为准绳,所以我需要学习充电啊。”宋培跃道出了自己“晨读”的原因。
《民法典》《陆地国界法》……这些都是他收藏的书目。2022年10月16日,万众瞩目的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隆重开幕,1小时44分钟的大会报告,宋培跃一字不落,全程看完。作为一名只有小学五年级文化程度的农民,实属不易。总书记的讲话更是让他心潮澎湃,备受鼓舞。随之萌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
十多天后,他找到王铁映,从兜里掏出一份字迹“潦草”的《入党申请书》。“铁映,我这岁数还能入党吗?”看着眼前这位古稀之年的老人,王铁映心中暗自佩服。2023年6月,经下活龙村党支部大会表决通过,宋培跃正式成为一名“入党积极分子”。
“要大力倡导爱国奉献精神,使之成为新时代奋斗者的价值追求。”这是2018年8月,习总书记对全国时代楷模王继才同志先进事迹作出的指示,这也是宋培跃一直以来恪守的准则和对自我的要求。他曾说:“要以王继才同志为榜样,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把使命放在心里,把责任扛在肩上,为看护好25.4公里边境线的安全,我将奋斗终身。”
“看护”是宋培跃在护边事业中经常提到的词语,有人说他用词不当,应该是维护、保护、守护……而他则不然,他说:“我们的家就在这里,看护边境线不就是看好自己的家吗?”
宋培跃说得没错,74年他没离开过下活龙村,更没离开过这条边境线。即便这里汛期滑坡、暴雪封山,即便他的3个子女都在城里工作,几次要带上老两口去城里生活,可他都不愿离开。乡亲们问他不后悔吗?他却说:“你看,咱们的民警都是远离家乡的,他们为啥不后悔,因为这就是责任!”
一生只守一座城,宋培跃50多年坚守这片故土,用行动“看护”祖国边境。2023年1月,宋培跃正式成为吉林出入境边防检查总站通化边境管理支队集安边境管理大队护边员,享受国家补贴。在偏远的大山深处,一辆没有警灯的“警车”始终闪烁光芒,宋培跃穿着一身“警服”,继续守护着与他同龄的新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