携手创建党建帮扶品牌 共促乡村振兴
作者: 林锦瑜
6月20日,福建省漳州市出入境边防检查站联合漳州女排训练基地、广西三江县委组织部、八江镇党委、归令村党支部在八江镇举办“感悟时代精神 凝聚奋进力量 共促乡村振兴”主题实践活动启动仪式,正式拉开该站创建党建帮扶品牌工作的序幕。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今年,该站认真落实上级决策部署,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有效衔接乡村振兴,以党课、主题党日、实践活动等形式,助力八江镇党委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进一步建立思想共建、组织共学、富民共帮共享的新路径。
铸魂提能 激扬振兴之志
三江县林溪镇,曾是红七军从广西进入湖南的最后一站。红七军经过这里时,这里还是贫困的深山侗寨。如今,以程阳八寨为代表的村寨,依托红色历史积淀和极具民族特色的侗寨风情,已成为远近闻名的红色教育基地。6月21日,漳州边检站、漳州女排训练基地及驻地党员代表一行来到程阳八寨,重走红军路,追寻革命足迹,感受先辈们留下的精神力量。这是“铸魂提能”党员大培训的其中一课。
为深入推进农村党员进党校,全面开展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产业振兴、乡村治理、村组干部履职本领等四大主题培训,培养造就高素质农村党员干部队伍,在经费、师资等力量上予以重点帮扶,帮助培训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促进乡村振兴新路径,以党建引领推动乡村振兴。
党建引领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根本之策,也是推动乡村振兴出成果、有特色、攒后劲的源头活水。该站立足前期“三江党旗红”共建党支部互融互进的基础,通过共上党课、共学研讨、定点帮扶等多种形式,让基层党员在政策解读中明晰工作方向,在实地观摩中拓展眼界思维,在经验案例中激发做事劲头,在交流研讨中凝聚目标共识,在一场场“头脑风暴”和“思想碰撞”中打开乡村振兴新思路。
文化点睛 汇聚精神力量
走进八江镇中心小学体育器材室,“祖国至上 团结协作 顽强拼搏 永不言败”的中国女排精神标语在墙上熠熠生辉。这是漳州边检站捐赠打造的女排精神主题文化角,陈列展示了三任女排主教练的签名排球、从竹棚馆到训练基地的历史影像资料以及中国女排与漳州的渊源介绍等内容。
“漳州是中国女排的娘家,与女排有关的记忆沉淀在每一个漳州人的心里。希望女排精神可以激励鼓舞孩子们奋发图强、勇往直前。”6月20日,该站副站长郑飞在文化角揭牌仪式上介绍了设置文化角的出发点,并代表该站向学生们捐赠了一批体育器材,以改善乡村小学的办学条件,让全体学生快乐学习、健康成长。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思想文化建设蕴藏“塑形铸魂”的不竭力量,成为改善群众精神面貌、促进乡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关键引擎。2020年9月22日,该站与三江县归令村、漳州体育训练基地签订三方联创共建协议,以中国女排精神为指引,共享资源、共促发展。通过视频连线共学、活动联办等方式,充分发挥社会效益服务学生和群众,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促进文明乡风培育,共同绘就“警地同行、山海一心”的美好画卷。
播种希望 书写未来答卷
张槿是漳州边检站的民警,具备英语、体育方面的特长,怀着满腔热忱,先后两次来到三江支教,带领侗乡的孩子们见识大山外面的世界。自从国家移民管理局定点帮扶工作部署以来,该站积极回应学生们的求学渴望,接连选派四名民警跨越山海支教,有效解决当地教育资源薄弱、师资力量紧缺等实际困难,帮助贫困学生开阔视野。
扶贫先扶智,扶智必扶志。山区有很多留守儿童,除了上学,他们还要承担起照顾老人、洗衣做饭的任务。在不少学生看来,读书不如辍学打工赚钱。“我支教最大的遗憾就是没带他们去看看山外面的世界。”漳州边检站第二批支教民警代表蓝锦祥这次也来三江参加实践活动。他认为,支教民警的责任不仅要教授课本上的知识,更要开阔学生的视野,帮助他们转变观念、增强自信,走进大山也是为了让孩子们走出大山。
儿童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该站持续关注乡村儿童,为乡村振兴不断努力。该站了解到,受环境灯光、学习习惯等因素影响,八江镇中心小学不少学生存在视力困扰,便主动联系驻漳企业远赴三江,为全体学生现场验光配镜,并开展爱护眼睛和保护视力的科普讲座,增强学生们爱眼、护眼、防近视的意识。截至目前,已为200余名近视学生捐赠眼镜,捐赠企业承诺将继续关爱山区儿童视力健康,三年内为该小学有需要的学生免费配镜。
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从东海之滨到侗族之乡,跨越几千公里,山海情意正浓,乡村振兴的崭新画卷正徐徐展开, 闪亮的“金钥匙”,正为小乡村打开幸福之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