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荒沟村: 以党建“红引擎”激发乡村振兴“绿产业”

作者: 姜莱 綦鑫

南荒沟村: 以党建“红引擎”激发乡村振兴“绿产业”0

“原来,村口只有一条毛坯路,村里到处都是破木房。年轻人都出去干活了,剩下的大多是我们这些‘老弱病残’。”回忆起南荒沟村过去的情景,老人们颇多感慨。

可如今的南荒沟村,果园郁郁葱葱,果园旁村舍点缀,绿树、灰墙、红瓦……宛如一幅田园画卷,让人心旷神怡。

南荒沟村隶属于辽宁省丹东市宽甸满族自治县古楼子乡,与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隔江相望,辖10个村民组,共计420户1290人,现有中共党员69人,下设8个党小组。

“农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支部强不强,关键看头羊。”一个好的基层党组织书记,既能带好一个班子、引领一支队伍,也能盘活一地资源、建好一个村子、推动一方发展,这直接关系到乡村振兴的成败。在辽宁省丹东市宽甸满族自治县古楼子乡党委的帮助下,推选了5名实战经验丰富、后劲力量足、热爱农村工作的人员担任村“两委”成员,高质量完成村“两委”的换届工作。积极储备后备干部5人,把靠得住、重实干、能发展的人才选配到村班子中,优化村班子队伍结构,健全村集体人才队伍,使堡垒更坚强、带头人更过硬。

在古楼子乡党委和南荒沟村党组织的倾力打造下,通过推进村党组织建设,进一步汇集基层组织力量、市场力量和社会力量。通过党委引领、多产融合、资金整合、力量聚合等方式,实现了“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三大变化,成功走出了一条发展新路。通过坚持好干部标准,公开、公正、公平选拔德才兼备且具有开拓创新精神的致富带头人,同时打破身份限制,把年轻、优秀人才纳入村级班子,实现村级班子队伍年轻化、年龄梯次化、结构合理化、作用全面化,实现党组织和村级干部队伍新鲜血液不断,乡村振兴活力不断。

在年轻村“两委”班子的带领下,村庄改变了千百年来“小农耕作”的发展思路,鼓励群众发展蓝莓种植、板栗改良、软枣猕猴桃种植等产业。目前,全村发展现代化蓝莓大棚(含暖棚、冷棚)200余栋、露地蓝莓100余亩。蓝莓年产量350吨左右,年总产值约1300万元;发展板栗面积16000亩,年产量约2000吨,年产值约1100万元,去年人均收入2.2万余元。“家家有特色产业、户户有增收项目、人人有致富门路”的目标在南荒沟村渐渐成为了现实。

村里还创新实施“党支部+企业+农户”的发展模式,积极争取财政、土地、项目建设等方面的扶持优惠,让农户们共享企业发展红利,推动产业发展、集体增收、农民致富,实现“1+1+1>3”的叠加效应。

村集体有了钱,村委会不仅完善了村基础设施建设,还大力改善了村民的生活环境:硬化了9000米的村民作业路,修筑了跨河便民桥、护河墙坝,还修建了4处文化广场……产业发展不断壮大,居住环境日益改善,让村民们有了十足的幸福感。“这样的日子,这辈子想都没想过……”一位村民笑呵呵地说。

如今,放眼南荒沟村的广袤大地,一个宜居村落跃入眼帘,一条条承载希望与幸福的公路如彩练般在山水间延伸,一个个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的农业项目在这里落地生根。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农业”,从“单打独斗”到“抱团取暖”,从“看天吃饭”到“知天而作”,从“单一生产”到“多元发展”。古楼子乡以党建引领为主线,不断调整完善产业结构,高效整合资源,在绿色发展、产业振兴上持续发力,奋力描绘出一幅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美丽生动画卷。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